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2:04
原文展示:
送友人屯田塞上
作者: 沈廷扬 〔清代〕
经国千年计,凭君此日行。
官非汉司马,人是赵营平。
时雨兼兵洗,边春带雪耕。
伫看成沃壤,胜筑受降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屯田的祝福与期望。诗人提到治理国家的长远规划,希望你今天能够前往。与汉代的司马迁相比,你身处的是赵国的营地。时常的雨水与战事交织,边疆的春天依然带着雪花在耕作。静静地看着这片土地,最终会变得沃饶,远胜于筑城受降的荣耀。
注释:
- 经国:治理国家,指长远的战略。
- 千年计:指长远的计划和宏伟的目标。
- 官非:指官职的高低,暗指地位。
- 汉司马:指汉代的司马迁,著名的历史学家。
- 赵营平:指赵国的营地,可能暗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情况。
- 时雨:指时常的降雨。
- 兼兵洗:指与战争交织的影响。
- 沃壤:丰饶的土地。
- 筑受降城:筑城以接受降服的敌人,象征着战争的胜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廷扬,清代诗人,以其清新明快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边疆生活和人文景观,充满历史感与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边疆屯田时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边疆治理的重视。诗人在此背景下,寄托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期许,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国家前景的思考。诗的开头“经国千年计,凭君此日行”即表明了对友人使命的期待,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接着,诗人用“官非汉司马,人是赵营平”来比喻友人的身份与责任,突显出边疆生活的不易与艰苦。随后,诗中“时雨兼兵洗,边春带雪耕”则描绘了自然与战争交织的景象,表现出屯田的辛劳与希望。最后一句“伫看成沃壤,胜筑受降城”则意向深远,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寓意着勤劳耕作的成果将会胜过单纯的军事胜利,强调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经国千年计:指治国的长远计划,强调治理的重要性。
- 凭君此日行: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在此时采取行动。
- 官非汉司马:借用历史人物来对比,表明友人在此地的特殊地位。
- 人是赵营平:暗示友人身处的环境与责任。
- 时雨兼兵洗:描绘了自然与战争的交错,反映了边疆生活的复杂性。
- 边春带雪耕:描绘了春天的耕作,尽管环境艰苦,仍然期望收获。
- 伫看成沃壤:展现了对土地未来的期待,暗示辛勤耕作的成果。
- 胜筑受降城:强调和平建设的重要性,超越单纯的战胜敌人。
修辞手法:
- 对比:用汉司马与赵营平的对比,强调了责任与使命。
- 意象:通过“时雨”“雪耕”等自然意象,传达了艰苦的屯田生活。
- 比喻:将屯田与筑城进行比拟,体现劳动成果的价值。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友人的期望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强调了和平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时雨:象征着自然的滋润与艰辛的生活。
- 边春:代表希望与生机。
- 沃壤:象征着耕耘与未来的丰收。
- 受降城:象征着军事胜利与和平的建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军事胜利
- B. 边疆屯田
- C. 友谊与希望
- D. 自然景观
-
诗中提到的“汉司马”指的是谁?
- A. 曹操
- B. 司马迁
- C. 诸葛亮
- D. 李白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和平与建设的赞美
- C. 对友人的怀念
-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沈廷扬在边疆生活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中的感慨,而沈廷扬则更多地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