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马鞍山过寒岩大师》

时间: 2025-04-29 14:56:39

诗句

携筇独入翠微閒,老树青山愧此颜。

倚槛静看花落去,听泉常趁月明还。

鹤归峰顶松涛寂,磬出孤云石洞閒。

欲访远公成夜宿,寂寥清梦绕禅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6:39

原文展示:

携筇独入翠微閒,老树青山愧此颜。
倚槛静看花落去,听泉常趁月明还。
鹤归峰顶松涛寂,磬出孤云石洞閒。
欲访远公成夜宿,寂寥清梦绕禅关。

白话文翻译:

独自一人携着竹杖走入青翠的山林,看到那老树和青山,不禁感到羞愧。
倚靠在栏杆上静静看着花瓣飘落,听着泉水在明亮的月光下流淌。
白鹤归来在峰顶,松涛间显得十分寂静;山间的磬声从孤云的石洞中传出,显得十分悠然。
想要去拜访远公,准备在这夜晚宿留,寂静的梦境缭绕在禅关之中。

注释:

  • :竹杖,古代文人常用的登山工具。
  • 翠微:指郁郁葱葱的山林,形容环境的清幽。
  • 愧此颜:感到惭愧,形容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倚槛:依靠在栏杆上,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悠闲惬意的状态。
  • 常趁:常常伴随。
  • 鹤归:指白鹤归巢,象征着归宁与安静。
  • :一种乐器,通常在寺庙中使用,代表宁静的禅意。
  • 远公:指高僧或隐士,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超际,清代诗人,常以自然景色和禅意为题材,作品具有淡雅的风格,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次山中游历时写作,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渴望与远公高士交流,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雅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篇以“携筇独入翠微閒”引入,展示了诗人独自进入山林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老树、青山、花落、泉水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

“倚槛静看花落去,听泉常趁月明还”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似乎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诗人沉浸在花落的美丽与泉水的轻柔中,心中充满宁静与思索。而后半部分通过“鹤归峰顶松涛寂,磬出孤云石洞閒”描绘了山顶的寂静与孤独,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最后的“欲访远公成夜宿,寂寥清梦绕禅关”则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隐士的向往,渴望在夜晚与之交流,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内心追求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携筇独入翠微閒:诗人独自携杖进入青翠的山林,展现了他的孤独与闲适。
  2. 老树青山愧此颜:看到老树与青山,感到自愧不如,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3. 倚槛静看花落去:倚靠栏杆,静静观赏花瓣飘落,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4. 听泉常趁月明还:在夜晚的月光下,听到泉水的流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5. 鹤归峰顶松涛寂:白鹤归来,峰顶松涛显得极为安静,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6. 磬出孤云石洞閒:石洞中传来磬声,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意。
  7. 欲访远公成夜宿:想去拜访隐士,准备在夜间宿留,表达对高人隐士的向往。
  8. 寂寥清梦绕禅关:在寂静中,清梦缭绕,使人沉浸在禅的境界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自然景象如花落、泉水等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 对仗:如“老树青山愧此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禅意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文人独行与隐逸。
  • 翠微:代表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 老树青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自然力量。
  • 花落:表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泉水:象征灵动与生命的延续。
  • :象征高洁与超脱。
  • 磬声:代表禅宗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携筇”是什么意思?

    • A. 拿着竹杖
    • B. 乘坐马车
    • C. 徒步旅行
    • D. 骑马
    • 答案:A
  2. 诗中“倚槛静看花落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兴奋
    • B. 忧伤
    • C. 悠闲
    • D. 愤怒
    • 答案:C
  3. “远公”在诗中指代的是?

    • A. 朋友
    • B. 高僧或隐士
    • C. 诗人本人
    • D. 自然景色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宁静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首诗都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但超际的作品更加强调了对高人的向往,具有更深的哲理意味。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词看哲学思想》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神助桥亭 瓶中梅杏二花 过玉山东三塘五首 已过吴江阻风上湖口二首 其一 过宜福桥 姑苏馆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观灯之集 入建平界二首 拟进士金波丽鳷鹊诗 三老董公 送庐陵宰黄伯庸赴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照葫芦画瓢 冱冥 避溺山隅 口不择言 纶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说媒红 骨字旁的字 包含铭的词语有哪些 敌国外患 首尾乖互 蠲缓 四点底的字 伎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鹰飞鱼跃 十字旁的字 疾恶如仇 采字头的字 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