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闻砧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3 20:20:43

诗句

砧杵谁家捣素秋,一声声度白萍洲。

玉关萧瑟红闺冷,两地看来一样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20:43

原文展示

砧杵谁家捣素秋,一声声度白萍洲。
玉关萧瑟红闺冷,两地看来一样愁。

白话文翻译

谁家在捣制白色的秋米?那一声声敲打声传到了白萍洲。
玉关那边萧瑟凄凉,红闺之中冷清孤寂,
两地的情景看来都是一样的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砧杵:砧板和杵,指捣米的工具;这里象征着秋天的收获与劳动。
  • 素秋:指白色的秋米,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 白萍洲:可能是指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着水边的幽静。
  • 玉关:古代指代边关,象征着战乱与离别。
  • 红闺:女子的闺房,象征着温柔的家园。
  • :忧愁、忧伤,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玉关”可能与古代的边关生活有关,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 “红闺”常用于古诗中,指代女性的生活空间,暗示诗人对温馨家庭的向往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蕙芬(约1630年-约1700年),清代女诗人,生活在明清之际,因其诗作清丽脱俗、情感细腻而受到赞誉。她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女性的生活与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闻砧二首》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愁苦。

诗歌鉴赏

《闻砧二首 其一》是一首抒情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与深厚的思乡之情。开篇以“砧杵谁家捣素秋”引入,描绘了秋天捣米的情景,砧杵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家乡的日常生活。同时,诗人以“白萍洲”作为地理标志,暗示了自己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此时的清秋,劳作的场景与孤独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的“玉关萧瑟红闺冷”则将视角转向远方,诗人描绘了边关的凄凉与闺房的冷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无奈的叹息。整体来看,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砧杵谁家捣素秋”:以“砧杵”引入,暗示秋季的丰收,展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
  • “一声声度白萍洲”:敲打声传到远处,突显了思乡的情感,声音的传播象征着距离的遥远。
  • “玉关萧瑟红闺冷”:描绘两种不同的环境,分别是战乱的边关与温柔的闺房,形成对比,增添了愁苦的气氛。
  • “两地看来一样愁”:无论身处何地,愁苦的情感依然存在,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共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玉关萧瑟红闺冷”,展现了对比的美感。
  • 拟人:将“声”赋予生命,通过声音的传递表达离愁。
  • 意象:通过“砧杵”、“白萍洲”等意象传达情感,营造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对两地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突显了离别的愁苦与孤独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砧杵:象征着辛勤的劳动与乡土情怀。
  • 白萍洲:象征着静谧与思乡的情感。
  • 玉关:象征着离愁与战乱的背景。
  • 红闺:象征着温暖与亲情的家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砧杵”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捣米的工具
    C. 农具

  2. “白萍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思乡
    C. 幽静

  3. 诗人的情感主要是?
    A. 喜悦
    B. 愁苦
    C. 愤怒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情感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陆蕙芬的《闻砧二首》与王维的《相思》:两者都以细腻的情感表现思念,但陆蕙芬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的细节,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自然景色与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圣泉寺 升山灵岩寺 舍弟南源刈稻 上元 上巳日瑞圣园锡燕呈诸同舍 上人 上杜相公 山水屏 山槛小饮 山茶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佶屈聱牙 幾字旁的字 抓篱 青黝 事变知人心 五陵年少 无施不可 蝮螫解腕 靑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惊弓之鸟 仪司 餐风宿露 厂字头的字 月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