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1:24
原文展示:
峰铁峡
文同 〔宋代〕
东风吹空力何短,三月陇山全未暖。
文法奸酋引骑兵,飞随银鹘弓刀满。
霜矛雪甲寒如水,候卒何由知首尾。
君不见峰铁峡头云色死,一过萧然五十里。
白话文翻译:
东风吹拂,力量显得多么微弱,三月的陇山依旧寒冷未暖。
文法中的奸诈首领带领骑兵,迅速跟随银鹘,弓刀装备齐全。
霜冻的长矛和雪白的盔甲寒冷如水,守候的士兵如何能知晓战事的始末。
你不见那峰铁峡头的云色黯淡,一旦经过,五十里路程都显得寂静萧条。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
- 陇山:指今甘肃省一带的山脉。
- 文法奸酋:指文法中的奸诈首领。
- 银鹘:指快速飞行的鸟,此处比喻骑兵行动迅速。
- 霜矛雪甲:形容武器和盔甲因寒冷而显得冰冷。
- 候卒:守候的士兵。
- 峰铁峡: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云色死:形容云彩黯淡无光,比喻气氛沉重。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具体生平不详。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风格沉郁,语言凝练。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寒冷景象和军事行动的紧张气氛,可能是在描述一次边塞巡逻或战斗的经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寒冷和军事行动的紧张,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诗中“东风吹空力何短”一句,既表达了春天的无力感,也隐喻了边塞士兵的无奈和困境。“文法奸酋引骑兵”等句,则生动描绘了骑兵的迅速行动和装备的齐全,反映了边塞军事的紧张状态。最后两句“君不见峰铁峡头云色死,一过萧然五十里”,以云色的黯淡和路程的寂静,加深了边塞的孤寂和战争的沉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东风吹空力何短”,东风象征春天,但其力量微弱,暗示边塞春天的无力感。
- 第二句“三月陇山全未暖”,进一步强调边塞的寒冷,三月仍未回暖。
- 第三句“文法奸酋引骑兵”,描绘了奸诈首领带领骑兵的情景。
- 第四句“飞随银鹘弓刀满”,银鹘比喻骑兵的迅速,弓刀满则显示装备的齐全。
- 第五句“霜矛雪甲寒如水”,通过霜矛雪甲的寒冷,表现了边塞的严酷环境。
- 第六句“候卒何由知首尾”,候卒指守候的士兵,不知战事的始末,显示了士兵的无助。
- 最后两句“君不见峰铁峡头云色死,一过萧然五十里”,以云色的黯淡和路程的寂静,加深了边塞的孤寂和战争的沉重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鹘”比喻骑兵的迅速,“霜矛雪甲”比喻武器和盔甲的寒冷。
- 拟人:如“云色死”,将云彩拟人化,形容其黯淡无光。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寒冷和军事行动的紧张,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春天的象征,但力量微弱。
- 陇山:边塞的象征,寒冷未暖。
- 银鹘:快速行动的象征。
- 霜矛雪甲:寒冷和严酷环境的象征。
- 峰铁峡头云色死:边塞孤寂和战争沉重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风吹空力何短”一句,东风象征什么?
A. 春天 B. 冬天 C. 夏天 D. 秋天
- “文法奸酋引骑兵”中的“文法奸酋”指的是什么?
A. 文法中的奸诈首领 B. 文法中的正直首领 C. 文法中的普通士兵 D. 文法中的文人
- “霜矛雪甲寒如水”一句,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边塞的严酷环境?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风格沉郁。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孤寂。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文同《峰铁峡》: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边塞士兵的豪情和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诗人的边塞诗作,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