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0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08:58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谩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颌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埙的声音和篪的鸣响,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心中忧虑,轻微的责备官位卑微。名声虚假,只在耳边回响,科举的成功也不过是胡须下的空谈。西方的猖狂依然存在,而中央的闲暇却似乎在教导自己。最近的观点无人讨论,仰望飞鸿,羡慕它们翅膀的自由与远方。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造诣。苏辙在政治上曾任职于多个地方,经历了政治变迁,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由于未能赴商幕(即政府工作),诗人感到失落,借乐器的声音与自己内心的孤独对比,表达了对名声与地位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乐器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官场的冷静观察。开篇用“埙动篪鸣只自知”引入,乐器的声音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到。接着,诗人对官职的卑微感到无奈,强调了名声的虚假和科举的无用,传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诗中“西鄙猖狂犹将将”,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存在猖狂之风,而在中央的闲暇中,诗人反思了自己的处境。最后两句“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则是对未来的向往,渴望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境,追求更高的理想。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乐器的声音比喻内心的感受,名声与地位的虚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冷静观察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个人内心的无奈与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琵琶
B. 埙
C. 笛
D. 箫
填空题:诗中提到“科第空收__”。
判断题:诗人对自己官职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苏辙的这首诗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与社会现象的批判,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具史诗感,关注历史与英雄主义。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