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6:33
广福僧智昕西归
作者:苏辙 〔宋代〕
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平生指庚壬,终老投此身。
筑室颍川市,西望长悲辛。
故山比丘僧,茧足超峨岷。
归涂三千里,秋风入衣巾。
北崦百步外,我梦一轾新。
速营三间堂,永奉两足尊。
我归要有时,久远与子亲。
悟老非凡僧,瓦砾化金银。
归来味玄言,见日当自陈。
老人住在东岩,周围萧条冷清,没有邻居。
八尺深的清泉中,住着一个白发老人。
他在月光下轻盈舞动,松林间夜晚有他作伴。
我一生看重五行,最终老了也只投向这身躯。
我在颍川的市镇筑了房屋,向西望去,满是悲伤。
故乡的比丘僧,脚步轻盈超越峨岷山。
归路漫长三千里,秋风吹入衣袍。
在北山百步之外,我梦见一辆新车。
快点搭建三间堂,永远供奉两足尊。
我回归定有时日,久远后与子共享亲情。
理解老年并非普通僧,瓦砾也能化为金银。
归来后品味深奥的道理,见到阳光要自我表述。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擅长诗词,尤其在古文方面造诣深厚。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晚年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与归属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老年生活的哲学思考。
《广福僧智昕西归》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苏辙通过描绘隐居生活,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内心安宁的渴望。诗中老人寄居东岩,象征着对世俗的远离,四无邻的环境则强化了孤独感。八尺清泉中的白发人,既是对老年人的写照,也象征着智慧的积累。通过“婆娑弄明月”的意象,诗人展现了人在宁静夜晚中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通过清冷的意象、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辙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表现了他对人生归属与内心平和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无常与归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东岩”代表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清泉”象征着?
诗人对老年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