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5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51:43
担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我挑着黄州的担子,经过圆通寺时不禁微微一笑。可是等我来到山前,周围已经寂静无声,连一点可以带回的东西都没有。
“圆通”源于佛教,象征着通达无碍的智慧和心境。诗人在经过圆通寺时的微笑,可能是对生活中某种哲理的感悟。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作多描写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的黄州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反映出当时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无奈。
《东轩长老二绝》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首句“担头挑得黄州笼”展示了诗人身处黄州的现实,勾勒出一幅挑担的生活画面,随后“行过圆通一笑开”则引入了对精神世界的反思。圆通寺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诗人内心的一个安宁地带,表明了他在艰难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和。然而,接下来的“却到山前人已寂”,则显示出一种无奈的对比:即使心中有佛法的智慧,现实依旧是孤寂的。最后一句“亦无一物可担回”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物质和精神双重失落的感受。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以淡泊的态度面对人生苦乐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苏辙的“担头”指的是什么?
a) 挑担子的地方
b) 黄州的风景
c) 生活的困扰
答案:a) 挑担子的地方
诗中提到的“圆通”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的繁忙
b) 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答案:b) 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落与无奈
b) 快乐与满足
c) 忧伤与绝望
答案:a) 失落与无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