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东轩长老二绝》

时间: 2025-07-29 14:15:59

诗句

担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

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4:15:59

原文展示:

担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白话文翻译:

我挑着黄州的担子,经过圆通寺时不禁微微一笑。可是等我来到山前,周围已经寂静无声,连一点可以带回的东西都没有。

注释:

  • 担头:指挑担子的地方或人。
  • 黄州:指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苏辙曾任此地的官职。
  • 圆通:圆通寺,著名的佛教寺庙,表达了一种通达的心境。
  • 人已寂:周围的人已经很少,环境显得冷清。
  • 无一物可担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回,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典故解析:

“圆通”源于佛教,象征着通达无碍的智慧和心境。诗人在经过圆通寺时的微笑,可能是对生活中某种哲理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作多描写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的黄州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反映出当时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无奈。

诗歌鉴赏:

《东轩长老二绝》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首句“担头挑得黄州笼”展示了诗人身处黄州的现实,勾勒出一幅挑担的生活画面,随后“行过圆通一笑开”则引入了对精神世界的反思。圆通寺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诗人内心的一个安宁地带,表明了他在艰难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和。然而,接下来的“却到山前人已寂”,则显示出一种无奈的对比:即使心中有佛法的智慧,现实依旧是孤寂的。最后一句“亦无一物可担回”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物质和精神双重失落的感受。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以淡泊的态度面对人生苦乐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诗人在黄州挑担的场景,展现了他平凡的生活。
    • 第二联则引入了对圆通寺的回忆,表现了在繁忙生活中对宁静的向往。
    • 第三联则转折,描绘出山前的寂静,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最后一句总结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如生活的繁忙与内心的宁静)、拟人(对环境的描绘)等手法,增强了诗的情感。
  • 主题思想

    • 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了在忙碌与孤独之间的深刻感悟,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黄州:代表现实生活,体现了诗人的身世和经历。
    • 圆通寺:象征内心的宁静和智慧,反映出对佛教哲理的向往。
    • 山前:表示诗人面对的现实困境和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辙的“担头”指的是什么?
    a) 挑担子的地方
    b) 黄州的风景
    c) 生活的困扰
    答案:a) 挑担子的地方

  2. 诗中提到的“圆通”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的繁忙
    b) 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答案:b) 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落与无奈
    b) 快乐与满足
    c) 忧伤与绝望
    答案:a) 失落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辙与李白的诗歌均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学思辨,而李白则常常以豪情壮志著称。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苏辙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与友人对酒吟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 送李镡游新安 题宗上人旧院 怀庐岳旧隐 读友人诗 闻子规 寄益阳武灌明府 自遣 自江西归九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乡头 剥肤椎髓 包含疑的成语 来迎去送 来势汹汹 山字旁的字 不拔之柱 提土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陪话 麥字旁的字 密云 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族年 天生地设 齲字旁的字 刮刮杂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