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3:34
小径通车辙,全家隐薜萝。
俗人望崖返,长者及门多。
往往知蜗舍,时时叩雀罗。
鸡栖柏厚去,犊驾太丘过。
骥尾聊同托,骊驹且莫歌。
平生疑泄柳,不纳意如何。
小路上留下车辙,全家隐居在薜荔和萝卜的掩映之中。
普通人从崖边回望,常常有长者到门前拜访。
人们常常知道我住的小屋,时常有雀鸟在窗外啼叫。
鸡栖息在高大的柏树上,牛犊从太丘的路过。
骏马的尾巴聊天聊地,骊驹却暂时不要歌唱。
我一生怀疑那些柳树是否真的泄露了我的心思,
难道这就是我的心意?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伦,号天池,宋代诗人,崇宁年间进士,曾任官职,因其诗才被誉为“流派之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刘克庄隐居于竹溪草堂期间,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喧嚣的淡漠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刘克庄的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的隐居生活场景,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诗中开头的“小径通车辙”,便是对隐居环境的一种描绘,车辙的存在说明虽然隐居,但仍有往来的访客,显示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接着,用“全家隐薜萝”描绘了家庭的温馨,薜荔的缠绕象征着生活的安逸和自然的包围。
“俗人望崖返,长者及门多。”这句则揭示了隐居生活的社会联系,尽管身处偏远,但仍有长者来访,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与人际关系的珍视。随后的“往往知蜗舍,时时叩雀罗”通过蜗舍和雀鸟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哲思和安静的自我反思。
诗的最后两句“平生疑泄柳,不纳意如何”,更是回归到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令人深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也折射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与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描绘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性反思。
诗中描述的隐居环境是怎样的?
“鸡栖柏厚去”中的“柏”指什么?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