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3:54
试蜀中梁杲桐烟墨书玉板纸
木犀煮泉漱寒齿,残滴更将添砚水。
子规乡里桐花烟,浣花溪头琼叶纸。
先生老去怯苦吟,琢无肝肺呕无心。
芙蓉在左木犀右,漫与七言真藉手。
秋光一点入骨清,有笔如椽描不就,
先生不瘦教难瘦。
这首诗中,诗人尝试在蜀地的环境中用梁杲(地名)和桐树的烟墨,书写在玉板纸上。木犀花煮泉水漱口,残留的水滴又添加到砚台水中。子规鸟在乡里啼叫,桐花烟雾缭绕,浣花溪边的琼叶纸则显得格外清丽。老师年事已高,对苦吟感到畏惧,心中无所寄托,无法尽情地抒发情感。左边是芙蓉花,右边是木犀花,随意写作的七言诗歌显得真实而自然。秋光微微透骨而来,手中虽有如椽之笔,却写不出心中所想;老师虽然没有消瘦,但教导学生却难以做到。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作者在蜀中一带居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诗中渗透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思考。
杨万里的《试蜀中梁杲桐烟墨书玉板纸》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蜀地的自然美和诗人内心的挣扎。开头以“木犀煮泉漱寒齿”引入,表现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细节,仿佛泉水的清凉和木犀的香气都流入了他的心田。然而,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状态,表达了对老去和创作艰辛的无奈。通过“先生老去怯苦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后半部分则通过“芙蓉在左木犀右”描绘了自然的和谐景象,而“漫与七言真藉手”则隐喻着诗人在随意写作中寻求真实的自我。最后一句“先生不瘦教难瘦”则以幽默的口吻,展现了教师的无奈和诗人对教导的深思熟虑。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细腻而生动,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显示出杨万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南宋诗歌的高雅与深邃。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创作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和岁月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蜀中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对创作困境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木犀”指的是哪种植物?
a) 竹子
b) 香花植物
c) 橙树
“秋光一点入骨清”中的“秋光”用来比喻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清澈的心境
c) 悲伤的情绪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轻松幽默
b) 深沉忧伤
c) 追求自然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