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侧犯》

时间: 2025-05-01 00:35:16

诗句

篆销馀馥,烛堆残蜡房栊晓。

寒峭。

看杏脸羞红、尚娇小。

游蜂静院落,绿水摇池沼。

闲绕。

翠树底、支颐听啼鸟。

愁风怕雨,弹指春光了。

音信杳。

最堪恨、归雁过多少。

困倚孤眠,昼长人悄。

睡起依然,半窗残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5:16

原文展示:

侧犯
袁去华〔宋代〕
篆销馀馥,烛堆残蜡房栊晓。寒峭。看杏脸羞红尚娇小。游蜂静院落,绿水摇池沼。闲绕。翠树底支颐听啼鸟。愁风怕雨,弹指春光了。音信杳。最堪恨归雁过多少。困倚孤眠,昼长人悄。睡起依然,半窗残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宁静场景,余香荡漾,烛光微弱,房间里残留着烛泪。清晨的寒气袭人,杏花般的脸庞羞红而娇小。游蜂在静谧的院落中飞舞,清澈的水面微微荡漾。闲适地在翠绿的树下倚着,静静地听着鸟儿的啼鸣。愁绪在于风雨的逼近,转瞬之间春光就消逝了,音信难得。最令人痛恨的,是那归来的大雁经过多少次。独自倚靠在床边,白昼漫长,显得人孤寂。睡醒后依然是半窗的残阳。

注释:

  • 篆销馀馥:篆体的香料已经燃尽,余香飘散。
  • 烛堆残蜡:蜡烛燃烧后留下的残蜡堆积。
  • 寒峭:清晨的寒气刺骨。
  • 杏脸:比喻女子面容,形容娇嫩。
  • 游蜂:游荡的蜜蜂,象征春天的生机。
  • 翠树底支颐:在绿色树荫下倚靠,形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去华,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作品多呈现出淡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场景,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侧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晨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孤独和离别的感伤。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展现了生活的细腻和脆弱。比如“篆销馀馥”,不仅描写了环境的气息,更引发人对过往的思念;而“游蜂静院落,绿水摇池沼”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静谧。诗中反复提及的孤独感,结合“困倚孤眠”和“音信杳”,让人在感受春光美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春天的喜爱,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清晨的环境,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寒冷的氛围。
  • 第二联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宁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第三联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归雁的怨恨和对孤独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杏脸”比喻女孩娇嫩的面容。
  • 拟人:如“游蜂静院落”,赋予蜜蜂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愁风怕雨”,构成句式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美好与个人的孤独,反映出诗人在生活中的感伤与无奈。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但又因离别与孤独而感到深深的惆怅。

意象分析:

  • 蜡烛:象征时间的流逝。
  • 杏花:象征青春与娇美。
  • 游蜂: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繁荣。
  • 归雁:象征离别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峭”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清晨的寒气
    C. 夏天的酷热
    答案:B

  2. “游蜂静院落”中“游蜂”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命的活力
    B. 悲伤的象征
    C. 过往的回忆
    答案:A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孤独与惆怅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袁去华的《侧犯》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厚情感,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袁去华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公择过门告别口占送之 寄谢汤司谏二首 次韵子耕去秋临安归途见过于玉山智门寺之作 曲江道中二首 其一 途中杂题六首 喜晴 寄吴吏部三首 其一 送赵成都五首 答审知见贻 闻潘衡有婢出适安福传其法造墨甚精孙温叟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己字旁的字 血字旁的字 崄纵 包含戏的成语 言字旁的字 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孽星 补苴罅漏 小节苛礼 塞北江南 見字旁的字 飠字旁的字 无衣之赋 切似 杳冥 璜鼎 诲人不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