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中秋月》

时间: 2025-07-30 12:12:33

诗句

明可监秋毫,供吟属我曹。

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

霖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2:12:33

原文展示:

中秋月 明可监秋毫,供吟属我曹。 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 霖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亮,明亮到可以照见细微的秋毫,供我们这些文人吟咏。隔了一年才能再次见到,整夜观赏也不辞辛劳。月亮冷冷地照在天心,洁白如霜,清辉高悬,仿佛露珠凝结在掌心之上。在霖台相映之处,寒光洒满我的蓝色长袍。

注释:

  • 明可监秋毫:形容月亮非常明亮,可以照见极细小的物体。
  • 供吟属我曹:供我们这些文人吟咏。
  • 隔年方得见:指每年中秋才能见到这样的月亮。
  • 终夕敢辞劳:整夜观赏也不觉得辛苦。
  • 冷向天心白:月亮冷冷地照在天心,洁白如霜。
  • 清临露掌高:清辉高悬,仿佛露珠凝结在掌心之上。
  • 霖台相照处:霖台,指高台,这里指月亮照耀的地方。
  • 寒色满蓝袍:寒光洒满我的蓝色长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之夜,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文人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中秋节夜晚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明亮和清冷,表达了对中秋月色的喜爱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月亮的明亮和清冷。首联直接点明月亮的明亮程度,可以照见秋毫,供文人吟咏。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期待和珍惜,隔年才能见到,整夜观赏也不辞辛劳。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月亮的冷白和清辉,以及月光洒在诗人身上的寒色,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清冷的氛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月色的独特感受和对文人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直接点明月亮的明亮程度,可以照见秋毫,供文人吟咏。
  • 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期待和珍惜,隔年才能见到,整夜观赏也不辞辛劳。
  • 颈联: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月亮的冷白和清辉。
  • 尾联:描绘了月光洒在诗人身上的寒色,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清冷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冷向天心白”,将月亮的洁白比作霜。
  • 象征:如“清临露掌高”,将月亮的清辉比作露珠凝结在掌心之上。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中秋月色的赞美和对文人生活的热爱。通过描绘月亮的明亮和清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毫:极细小的物体,形容月亮非常明亮。
  • 天心:天空的中心,指月亮的位置。
  • 露掌:露珠凝结在掌心之上,比喻月亮的清辉。
  • 蓝袍:诗人的服饰,象征文人的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可监秋毫”形容的是什么? A. 月亮的明亮 B. 秋天的微风 C. 文人的笔触 D. 天空的清澈

  2. “隔年方得见”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什么情感? A. 厌倦 B. 期待 C. 恐惧 D. 冷漠

  3. “冷向天心白”中的“天心”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中心 B. 诗人的内心 C. 月亮的表面 D. 秋天的中心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描绘中秋月色,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中秋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描绘了中秋月色,但王禹偁的诗更注重月亮的明亮和清冷,而苏轼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苏轼词选》: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词作,可以与王禹偁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怜 十五夜月 答王立之 谢赵生惠芍药三首 送外舅郭大夫夔路提点刑狱 送赵教授 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 其三 寄子开 送杨侍禁兼寄颜黄二公二首 其一 送江季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臣字旁的字 鬲字旁的字 包含抵的词语有哪些 冰魂素魄 走之旁的字 父字头的字 包含剥的成语 精装 杷头 诡暴 握手极欢 脚印 包含厂的词语有哪些 母字旁的字 六疾馆 厚往薄来 习惯成自然 天违人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