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9:28
水旱行十年,饥疫遍九土。
奇穷所向恶,岁岁祈睛雨。
虽非为己求,重请终愧古。
鬼神亦知我,老病入腰膂。
何曾拜向人,此意难不许。
重云萋已合,微润先流础。
萧萧止还作,坐听及三鼓。
天明将吏集,泥土满靴屦。
登城望麰麦,绿浪风掀舞。
愧我贤友生,雄篇斗新语。
君看大熟岁,风雨占十五。
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
渡河不入境,未若无蝗虎。
而况刑白鹅,下策君勿取。
这十年来经历了水灾和旱灾,饥荒和疫病在各地横行。稀奇的事物和厄运不断降临,我年年祈求晴天和雨水。虽然这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求,但我仍对这种请求感到愧疚。鬼神也知道我的心意,老病缠身让我无能为力。我从未向人求助,这种心意难以被理解。浓云已经聚集,细雨先在地面上润泽。萧瑟的风声还在耳边,坐着听到三鼓声。天亮时,官吏们将要集合,泥土满是我的靴子。登上城头远望稻麦,绿色的波浪在风中翻滚。惭愧我这些贤良的朋友,写出雄伟的篇章,发表新的言论。你看这一年丰收的季节,风雨却只占据了十五天。天地本无功劳,祈求和祭祀又有什么意义?渡过河流而不进入境内,还不如不遭遇蝗虫。而且对于惩罚白鹅的做法,劝君不要采取。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和政治家,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气魄,也有细腻柔情的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水旱灾害频发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同僚的关心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丰收的渴望、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人世间祈求的反思。
苏轼的《答郡中同僚贺雨》是一首兼具深刻思考与细腻情感的古诗。诗中回顾了自己在十年间经历的水旱之苦,饥疫横行,显示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自然灾害的深切感受。开篇以“水旱行十年”开宗明义,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重与无奈。接着,诗人虽然年年祈求雨水,却因非为己求而感到愧疚,这种情感流露出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诗中“鬼神亦知我”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神灵的依赖与信任,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苦涩。接下来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坐听三鼓、登城望麦的景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对丰收的期待。尤其是“绿浪风掀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稻麦在风中摇曳的美丽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最后,诗人对丰收的反思和对神明祈求的质疑,表达了他对人世间因果法则的思索。整首诗在忧伤与希望之间徘徊,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分析,也有对未来的谨慎期待,充分展现了苏轼的睿智与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艰难处境中的困惑与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对传统祈求的质疑。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风雨占十五”是什么意思?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质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和自然,但是风格各异。苏轼的《答郡中同僚贺雨》更多地表现出轻松的调侃与深刻的思考,而杜甫的《春望》则是对国破山河的沉痛感慨。两者在主题上相近,但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反映出不同诗人的个性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