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时间: 2025-05-02 05:31:03

诗句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1:03

原文展示: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作者: 苏轼 〔宋代〕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白话文翻译:

七千里外的二毛人,
在十八滩头上孤舟一叶。
山水相思,喜欢劳累的远方梦,
那地名惶恐,让我这个孤臣泪流满面。
长风送来客人,增加了船帆的风力,
积雨漂浮着舟,减轻了石头的鳞甲。
不如跟随官府去当水手,这一生又何止是略知水路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七千里外:指远离故乡,形容距离很远。
  • 二毛人:指客家人,因其衣着朴素,故称“二毛”。
  • 十八滩:指江西的滩头地名,象征艰难险阻。
  • 惶恐:形容恐惧不安。
  • 孤臣:指身处异地的臣子,表达孤独感。
  • 充水手:意为做水手,跟随官府出海。

典故解析:

  • 该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孤臣”一词可以引申为对身处异乡、无依无靠的士人的一种自我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作品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江西的途中,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仕途无望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情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异乡生活的感慨。开篇以“七千里外”的远离感引入,表现了自己身处陌生环境的孤独。接下来的“十八滩头一叶身”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漂泊的状态,既有对艰难旅程的描写,也隐含了内心对归属感的渴望。

“山忆喜欢劳远梦”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山河的怀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接着用“地名惶恐泣孤臣”表达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忧愁,情感越发浓烈。后面几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长风与积雨的互动,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最后,诗人以“便合与官充水手”收尾,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茫然,呈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即便面对困境,也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千里外二毛人:遥远的地方,指代异乡的人,带有一丝无奈的情绪。
  2. 十八滩头一叶身:在崎岖的旅途中,孤身一人,象征漂泊与无依。
  3. 山忆喜欢劳远梦: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虽劳累却依然向往美好远方。
  4. 地名惶恐泣孤臣:对“惶恐”这个地名的感慨,流露出孤独与无助。
  5. 长风送客添帆腹:自然的助力,增加了旅途的希望。
  6. 积雨浮舟减石鳞:自然的变化,象征生活的波折与不确定。
  7. 便合与官充水手:表明一种无奈的归宿,接受现实,尝试新的身份。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独的身影与浩瀚的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自然景象如“长风”、“积雨”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用“孤舟一叶”形象化地表达漂泊的无助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豁达与无奈,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方:象征希望与理想,代表对未来的向往。
  • 孤舟:象征孤独与无助,反映出诗人的心理状态。
  • 长风与积雨:自然的力量,象征生活的变化与不确定。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七千里外”的含义是?
    A) 形容距离远
    B) 形容时间长
    C) 形容心情好
    D) 形容天气冷

  2. “地名惶恐泣孤臣”中的“惶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快乐的情绪
    B) 一种恐惧的情绪
    C) 一种期待的情绪
    D) 一种安详的情绪

  3. 诗中提到的“十八滩”象征什么?
    A) 美好的未来
    B) 艰难的旅途
    C) 丰富的收获
    D) 安静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旅夜书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苏轼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与杜甫的《旅夜书怀》都表达了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但苏轼更多地表现了对理想的渴望和无奈,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在表达手法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各自时代的不同背景与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元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创作及其时代背景。

相关查询

愁倚阑令 愁倚阑令 愁倚阑令 其三 愁倚阑令 其二 愁倚阑令 题王莼农十年说梦图 愁倚阑令 中秋月下,得亚君书,却寄梁溪 愁倚阑令 愁倚阑令 秋深木落看天际群山仿净明子法 愁倚阑令 愁倚阑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四点底的字 包含做的词语有哪些 柴蔟 歺字旁的字 以天下为己任 扼喉抚背 矢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环比 养贤纳士 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三撇旁的字 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动手 吃哑巴亏 语开头的成语 长身鹤立 包含键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