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孙莘老次韵》

时间: 2025-05-02 19:08:10

诗句

去国光阴春雪消,还家踪迹野云飘。

功名正自妨行乐,迎送才堪博早朝。

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

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8:10

原文展示

和孙莘老次韵

去国光阴春雪消,还家踪迹野云飘。
功名正自妨行乐,迎送才堪博早朝。
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
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

白话文翻译

离开故国的时光如春雪般消融,回到家乡的足迹在野外的云朵间飘荡。
功名正好妨碍我享乐,迎来送往实在是值得我早起一博。
虽然离开了朋友、亲人和官吏,但却辞去了谗言与风言风语。
明年我也将去江东,不再关心繁华与寂寥。

注释

  • 去国:离开故乡。
  • 光阴:时间。
  • 春雪消:春天的雪融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踪迹:足迹。
  • 功名:指追求的名利。
  • 妨行乐:妨碍享受快乐。
  • 迎送:指社交活动。
  • 谗谤:诽谤。
  • 风谣:流言蜚语。
  • 江东:指苏轼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词曲皆有极高的成就,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往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和孙莘老次韵》是苏轼在被贬途中所作,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首句“去国光阴春雪消”,勾勒出时光的流逝,似乎在暗示他对故乡的眷恋。接下来的“还家踪迹野云飘”,描绘了回归家乡的渴望与朦胧的记忆,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状态。

诗中“功名正自妨行乐”一句,揭示了苏轼对功名的看法,他意识到追求功名反而妨碍了真正的快乐。这种对功名的反思,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接下来的“迎送才堪博早朝”,则显示了他对人际交往的无奈与疲惫,强调了在社交中所面临的压力。

而“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一句,表达了他虽然失去了朋友与亲人,却也摆脱了世俗的纷扰,内心获得了某种宁静。最后的“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显示了他对生活的从容态度,无论繁华或寂寥,都不再执着。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展现出他洒脱的个性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国光阴春雪消:离开故国,时光如春雪般悄然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怀念。
  2. 还家踪迹野云飘:回家时的足迹在野外的云朵中飘荡,描绘了回归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3. 功名正自妨行乐:追求功名反而妨碍了享乐,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反思。
  4. 迎送才堪博早朝:迎来送往的社交活动让人疲惫,暗示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无奈。
  5. 虽去友朋亲吏卒:虽然失去了朋友、亲人和官职,却也摆脱了谗言与风语。
  6. 却辞谗谤得风谣:辞去了谗谤与流言,内心获得了宁静。
  7. 明年我亦江东去:预示着未来的计划,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8. 不问繁华与寂寥:无论未来的生活是繁华还是寂寥,都不再在意,体现了豁达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春雪,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心境的变化,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名利的淡泊,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社交的疲惫以及对未来的从容态度,体现了苏轼洒脱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阴:象征时间的流逝。
  • 春雪:代表短暂与无常。
  • :象征自由与漂泊。
  • 功名:代表世俗的追求与烦恼。
  • 风谣:象征世俗的流言与谗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和孙莘老次韵》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诗中“功名正自妨行乐”表达了什么观点?

    • A. 功名重要
    • B. 功名妨碍快乐
    • C. 快乐来自名利
    • D. 不在乎名利
  3. 诗中提到的“江东”指的是哪里?

    • A. 长江以东
    • B. 苏轼的故乡
    • C. 江南
    • D. 黄河流域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月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豁达。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情感上更加浓烈而直接。
  • 《登高》(杜甫):对人生的反思更为沉重,表现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分析》

相关查询

闻禽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簇 橐驼 送鲜于秘丞 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 宋著作寄凤茶 依韵和秋夜对月 和日卧疾恭上人来过不及见因以诗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功到自然成 僭越 单刀趣入 趾踵相错 齐字旁的字 革职拿问 米字旁的字 业字旁的字 伏龙观 青字旁的字 风字旁的字 包含劣的词语有哪些 誉满全球 拳拳盛意 天汉 包含衽的词语有哪些 匏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