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59:09
原文展示:
和朱仲方送然社师无为还历阳
归路过东关,行行一锡间。
破林霜后月,孤寺水边山。
顶笠冲残叶,腰装歇暮湾。
香灯旧吟社,清思逐师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经过东关的情景。一路上,他携带着锡杖,穿行在霜后的林间,月光照耀着孤零零的寺庙和水边的山峦。顶着斗笠,迎着飘落的残叶,腰间装着物品,停歇在傍晚的湾口。香灯点亮了旧时吟唱的社坛,清雅的思绪伴随着师傅的归来而回荡。
注释:
- 东关: 指东边的城门或关口。
- 锡: 此处指锡杖,古人出行时常携带的行李。
- 破林: 指霜后破碎的树林,意在描绘寒冷的秋冬时节。
- 孤寺: 孤零零的寺庙,表现出环境的清冷和幽静。
- 香灯: 古代寺庙中点燃的香灯,象征着信仰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纯,号逸人,浙江余杭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社师的场合,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冷而又深邃的秋冬景象,诗人通过行走的视角,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孤寂美。开头两句“归路过东关,行行一锡间”直接引入了归途的场景,带有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破林霜后月,孤寺水边山”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冷的氛围,透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诗中“顶笠冲残叶,腰装歇暮湾”一句,既描绘了走在秋风中的诗人形象,也暗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变迁与磨难,尽管无常,却依然要坚持向前。结尾的“香灯旧吟社,清思逐师还”不仅表现出对过往的怀念,也寓意着对友人的祝福与希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林逋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路过东关:归途经过东边的关口,暗示离别和回归。
- 行行一锡间:在路上行走,手中握着锡杖,象征着行者的孤独与坚持。
- 破林霜后月:霜后,月光照耀在破碎的树林上,表现出清冷的秋冬时节。
- 孤寺水边山:描绘出一个孤寂的寺庙和宁静的水边山峦,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顶笠冲残叶:诗人顶着斗笠,迎着飘落的残叶,象征着生活中的艰难与坚持。
- 腰装歇暮湾:在傍晚的湾口停歇,展现出一种放松与思考的状态。
- 香灯旧吟社:香灯点亮古老的社坛,代表着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 清思逐师还:清雅的思绪伴随着师傅的归来,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的“顶笠冲残叶,腰装歇暮湾”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 “香灯”“孤寺”“破林”等自然意象,构成了诗歌的主要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拟人: 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归途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同时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关: 代表离别与回归的地方。
- 锡杖: 象征行者的孤独与坚持。
- 孤寺: 代表清静与内心的孤寂。
- 香灯: 代表怀念与信仰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诗中提到的“香灯”象征什么?
-
“顶笠冲残叶”这句中的“残叶”代表什么?
- A. 夏天
- B. 生活的艰难与坚持
- C. 秋天的美景
答案:
- B. 林逋
- B. 怀念与信仰
- B. 生活的艰难与坚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 《山居秋暝》: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林逋 vs. 王维: 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但林逋的诗更偏向于淡雅的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壮丽与情感的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