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二 思悲公篇》

时间: 2025-05-06 02:42:15

诗句

思悲公。

怀衮衣。

东国何悲公西归。

公西归。

流二叔。

幼主既悟偃禾复。

偃禾复。

圣志申。

营都新邑从斯民。

从斯民。

德惟明。

制礼作乐兴颂声。

兴颂声。

致嘉祥。

鸣凤爰集万国康。

万国康。

犹弗已。

握发吐餐下群士。

惟我君。

继伊周。

亲睹盛世复何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2:15

原文展示:

思悲公。怀衮衣。东国何悲公西归。公西归。流二叔。幼主既悟偃禾复。偃禾复。圣志申。营都新邑从斯民。从斯民。德惟明。制礼作乐兴颂声。兴颂声。致嘉祥。鸣凤爰集万国康。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伊周。亲睹盛世复何求。

白话文翻译:

怀念那位悲公,他穿着华丽的官服。东方国家为何悲伤地送他西归。他西归了。流放了两位叔父。年轻的君主终于明白,倒下的禾苗又重新立起。倒下的禾苗重新立起。圣明的志向得以申明。在新建的城市中,他顺应民心。顺应民心。德行光明。制定礼仪,创作音乐,兴起颂扬的声音。兴起颂扬的声音。带来吉祥。凤凰鸣叫,万国都安宁。万国安宁。仍然不懈怠。握着头发,吐出食物,接待群臣。只有我们的君主,继承了伊尹和周公的遗志。亲眼目睹了盛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注释:

  • 思悲公:怀念那位悲公。
  • 怀衮衣:穿着华丽的官服。
  • 东国何悲公西归:东方国家为何悲伤地送他西归。
  • 流二叔:流放了两位叔父。
  • 幼主既悟偃禾复:年轻的君主终于明白,倒下的禾苗又重新立起。
  • 圣志申:圣明的志向得以申明。
  • 营都新邑从斯民:在新建的城市中,他顺应民心。
  • 德惟明:德行光明。
  • 制礼作乐兴颂声:制定礼仪,创作音乐,兴起颂扬的声音。
  • 致嘉祥:带来吉祥。
  • 鸣凤爰集万国康:凤凰鸣叫,万国都安宁。
  • 握发吐餐下群士:握着头发,吐出食物,接待群臣。
  • 继伊周:继承了伊尹和周公的遗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承天(370年-447年),字彦先,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北朝时期宋朝的文学家、天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曾任宋武帝刘裕的记室参军,后官至御史中丞。何承天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诗风清新自然,内容多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二 思悲公篇》是何承天为宋武帝刘裕所作的颂歌之一,旨在赞颂刘裕的德政和治国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诗中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悲公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作者对君主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怀衮衣”、“流二叔”、“偃禾复”等,生动地描绘了君主的德政和国家的安宁。同时,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美好憧憬和对君主的无限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思悲公:开篇即表达对悲公的怀念。
  2. 怀衮衣:通过“衮衣”这一意象,暗示悲公的高贵身份。
  3. 东国何悲公西归:表达对悲公西归的悲伤。
  4. 公西归:重复强调悲公的离去。
  5. 流二叔:提及流放的两位叔父,暗示政治的变动。
  6. 幼主既悟偃禾复:年轻的君主终于明白,倒下的禾苗又重新立起,象征国家的复兴。
  7. 偃禾复:重复强调国家的复兴。
  8. 圣志申:圣明的志向得以申明,表达对君主的赞颂。
  9. 营都新邑从斯民:在新建的城市中,他顺应民心,展现君主的德政。
  10. 从斯民:重复强调顺应民心。
  11. 德惟明:德行光明,进一步赞颂君主的德行。
  12. 制礼作乐兴颂声:制定礼仪,创作音乐,兴起颂扬的声音,表达对君主的赞颂。
  13. 兴颂声:重复强调兴起颂扬的声音。
  14. 致嘉祥:带来吉祥,表达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15. 鸣凤爰集万国康:凤凰鸣叫,万国都安宁,象征国家的繁荣。
  16. 万国康:重复强调万国的安宁。
  17. 犹弗已:仍然不懈怠,表达君主的勤政。
  18. 握发吐餐下群士:握着头发,吐出食物,接待群臣,展现君主的谦逊和勤政。
  19. 惟我君:只有我们的君主,表达对君主的敬仰。
  20. 继伊周:继承了伊尹和周公的遗志,表达对君主的赞颂。
  21. 亲睹盛世复何求:亲眼目睹了盛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表达对盛世的满足和对君主的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思悲公”与“怀衮衣”,“东国何悲公西归”与“公西归”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如“偃禾复”比喻国家的复兴,“鸣凤爰集万国康”比喻国家的繁荣。
  • 重复:如“公西归”、“偃禾复”、“从斯民”、“兴颂声”、“万国康”等,通过重复强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君主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无限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展现了君主的德政和国家的安宁,以及对盛世的满足和对君主的敬仰。

意象分析:

  • 衮衣:象征君主的高贵身份。
  • 偃禾复:象征国家的复兴。
  • 鸣凤:象征国家的繁荣。
  • 握发吐餐:象征君主的谦逊和勤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悲公”是指谁? A. 伊尹 B. 周公 C. 刘裕 D. 何承天

  2. 诗中的“偃禾复”象征什么? A. 国家的衰败 B. 国家的复兴 C. 君主的德政 D. 君主的谦逊

  3. 诗中的“鸣凤爰集万国康”象征什么? A. 国家的衰败 B. 国家的复兴 C. 君主的德政 D. 君主的谦逊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鼓吹铙歌十五首》其他篇章,如《战城南》、《巫山高》等,都是何承天的代表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其他南北朝时期的颂歌,如鲍照的《拟行路难》、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颂歌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与唐代杜甫的《登高》相比,何承天的诗歌更加注重对君主的赞颂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与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何承天的诗歌更加注重对君主的赞颂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而苏轼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何承天诗集》
  • 《南北朝诗歌选》
  • 《古代颂歌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恋绣衾(无题) 河渎神(女诫效花间体) 满江红 其四 中秋寄远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 闻科诏勉诸子 水调歌头 其四 题晋臣真得归、方是闲二堂 西江月(寿钱塘弟正月十六日,时新居成) 和赵国兴知录赠琴 贺新郎·云卧衣裳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黄字旁的字 搔头抓耳 歡歡 一谷不升 富贵尊荣 八字旁的字 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曼衍鱼龙 包字头的字 儿字旁的字 叹慕 偃旗卧鼓 花扦儿 二字旁的字 噪诈 人欲横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