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7:06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
何必枉悲伤。
在襁褓中,父母叹息双亡。
即使在那华美的环境中,谁知道我被娇养?
幸好我生来英俊豪气,宽宏大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稍稍挂心在心上。
真好像是明亮的月光,清风吹拂着玉堂。
我配得上才貌双全的仙郎,
赢得了长久的美好生活,
也必然折磨了我幼年时的坎坷。
最终不过是云散在高唐,
水干涸在湘江。
这是尘世中应有的消长,
何必白白地悲伤呢?
曹雪芹(1715年-1763年),清代著名小说家,因其代表作《红楼梦》而闻名于世。其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和家庭等多个主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红楼梦十二曲》是《红楼梦》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清代社会动荡和家庭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曹雪芹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红楼梦十二曲——乐中悲》以深刻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开篇讲述了父母的双亡,抒发了失去亲情的无奈与孤独,这种悲痛在襁褓中即已埋下了种子。接着,诗人在华美的环境中成长,虽然条件优越,却无法逃避内心的孤寂。这种矛盾在诗中反复出现,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来比喻人生的无常,暗示了美好的事物总会消逝。这样的哲理不仅令人沉思,也引发了对生活的重新审视。最后一句“何必枉悲伤”,则是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接受与理解。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初始的悲剧,父母的离去为后续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即使身处富贵之地,内心的孤独无人知晓。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自我安慰,认为自己的气度与豪情弥补了情感的缺失。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选择不去关注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理智和冷静。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描绘美好的环境,渲染诗人理想中的生活。
厮配得才貌仙郎,
对理想伴侣的描绘,展现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博得个地久天长,
渴望长久的幸福,但隐含着对现实的质疑。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幼年经历的苦难,成为了日后生活的烙印。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传达对失去的感慨。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
反思人生的起伏,承认这是自然规律。
何必枉悲伤。
对悲伤的释然,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接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失去的释然,体现了悲中有乐的哲理。
诗中“襁褓”指的是什么?
A. 婴儿
B. 华丽的环境
C. 失去的亲情
D. 理想的伴侣
“霁月光风”用来形容什么?
A. 生活的苦涩
B. 理想的生活
C. 失去的美好
D. 不幸的命运
作者最后一句“何必枉悲伤”的意思是?
A. 劝人放弃梦想
B. 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C. 对曾经的怀念
D. 对未来的迷茫
对比杜甫的《登高》,两者都展现了人生的悲苦与哲思,但曹雪芹更倾向于内心的感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