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6:31
古人铸鉴 作者: 沈括 〔宋代〕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这项工艺的巧妙和智慧,后人是无法仿造的。就像古代的镜子,都是经过刮磨使得表面平滑,这就是师旷所说的“伤知音”的原因。如今有一种透光的镜子,镜子的背面有铭文,共有二十个字,字迹非常古老,没人能读懂。把镜子承接阳光,镜子的背面的字和二十个字都能清晰地显示在墙壁上。有些人对此作了推测,认为铸造时薄的地方先冷却,而背面的文字由于厚度差异而冷却较慢,因此铜材缩小得多。尽管文字在背面,但镜子的表面隐约可见痕迹,因此在光线中显现出来。我观察后,确实理据如此。然而,我家有三面镜子,见过他家所藏的,形状和铭文都没有任何细微的差异,都是非常古老的形制。唯有这面镜子能透光,其他镜子虽然薄,却都无法透光。可见古人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技艺。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自然科学、地理学、农业、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梦溪笔谈》的作者。
《古人铸鉴》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述,反映了他对古代工艺的思考和对古人技艺的欣赏,体现了他对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重视。
《古人铸鉴》不仅仅是对古代工艺的赞美,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沈括通过透光镜的现象,引申出对古代工匠智慧的钦佩,同时也表现出对现代工艺的反思。在他看来,古代工匠所掌握的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通过对镜子的观察,沈括揭示了科学原理与工艺的关系,体现了他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严谨态度。诗中提到的“透光鉴”和“铭文”,不仅仅是物件本身,更多的是承载了古代智慧的象征。
沈括在整首诗中运用了细腻的观察与理性的分析,将古代技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理性思考的深度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同时,他对古代工匠技艺的赞美,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依然是我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现实意义。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工匠技艺的钦佩之情,反映了古代智慧的价值,同时也在探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沈括的《古人铸鉴》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A. 对古代工艺的赞美
B. 现代科技的进步
C. 个人情感的表达
诗中提到的“透光鉴”有什么特别之处?
A. 能发光
B. 具有文化铭文
C. 能透过阳光显示文字
诗中提到的“铭文”代表了什么?
A. 工匠的名字
B. 文化的传承
C. 诗人的情感
答案:
沈括的《古人铸鉴》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均涉及对古代文化的思考,但沈括更注重技艺与科学的结合,而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