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2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27:17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骆宾王 〔唐代〕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这首诗描绘了边地的烽火警报,侠客们穿越桑乾河。柳叶在春天开放,映衬着银色的箭镞;桃花盛开,映照着华丽的马鞍。明亮的满月照耀在弓的影子上,连同星星也映照在剑尖上。我不想学习燕丹那样的客人,只是徒然地歌唱着易水的寒冷。
作者介绍:骆宾王(约619年-约684年),唐代著名诗人,以俊逸的诗才和勇敢的性格著称。其诗风华丽多变,常以豪情壮志为主题。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国家正处于对外战争和边疆防守的时期,诗人以侠客的身份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武士精神的崇尚。
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和侠客的豪情。开头的“边烽警榆塞”道出边疆的警报声,营造出一种紧迫的氛围,表现出边防的严峻。接着用“侠客度桑乾”描绘了侠客们的豪情壮志,他们无畏无惧,勇敢地穿越河流,象征着忠诚和勇敢。诗中“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通过生动的春景描绘,展现了侠客们生机勃勃的形象,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将自然景象与侠客的武器结合,营造了紧张而又浪漫的氛围,表现出侠客在黑暗中的孤独与坚韧。最后一句“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则表达了诗人对燕丹的反思,认为单纯的歌唱并不能改变现实的残酷。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侠客精神的推崇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情感深沉而又豪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侠客精神的歌颂,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豪情壮志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侠客”是指什么样的人?
A. 有侠义精神的人
B. 商人
C. 学者
D. 农民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中的“燕丹”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项羽
B. 荆轲
C. 赵武
D. 司马迁
诗中描绘的“边烽”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战争与防备
C. 自然景象
D. 友谊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