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4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47:01
苕溪烟月久因循,
野鹤衣裘独茧纶。
只说泊船无定处,
不知携手是何人。
朱黄拣日囚尸鬼,
青白临时注脑神。
欲访先生问经诀,
世间难得不由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师长的敬仰。诗人漫步在苕溪边,烟雾弥漫,月色朦胧,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安逸。野外的鹤,身披衣裘,似乎在独自渔猎,象征着自由。泊船的地方没有固定之处,诗人却不知道与他同行的究竟是哪个人。诗中提到的“朱黄拣日”,暗指那些被困在世俗之中的人,而“青白临时”则是一种对神、灵的追求。诗人渴望拜访他的老师,询问关于人生和修行的深奥道理,但却发现世间的真理往往与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难以得到。
罗隐(833年-909年),字惟明,号青原,唐代诗人,原籍河南,后来生活在浙江。他以诗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士人隐逸的风气盛行。诗人通过描绘苕溪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寄第五尊师》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的迷茫与寻求。开头的“苕溪烟月”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令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宁静。接着,诗人以“野鹤衣裘”引入高洁的意象,象征那种不受世俗纷扰的自由生活。
在后面的四句中,诗人用“泊船无定处”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多变与不可预测。“不知携手是何人”更是引发了对伴侣与人生旅途的思考,诗人对同行者的身份感到疑惑,似乎在追问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最后两句“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不由身”,展现了诗人渴望向老师请教人生真谛的迫切心情。然而,面对世间的困难与个人的局限,诗人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与理解,往往需要自身的修行才能获得。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成就的探讨。诗人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自由、智慧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中的“苕溪”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浙江
B. 河南
C. 四川
D. 湖南
诗人希望向谁请教人生哲理?
A. 朋友
B. 老师
C. 野鹤
D. 自己
“朱黄拣日囚尸鬼”中的“朱黄”象征什么?
A. 自然
B. 世俗
C. 理想
D. 智慧
对比罗隐的《寄第五尊师》和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罗隐更强调内心的追求与哲思,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