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0:38
送僧归天台
贾岛 〔唐代〕
辞秦经越过,归寺海西峰。
石涧双流水,山门九里松。
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
妙宇研磨讲,应齐智者踪。
诗中表达了作者送别一位僧人归往天台山的情景。诗人告别了繁华的秦地,踏上了通往西峰的旅途。他沿途欣赏着双流汇聚的石涧和山门前九里长的松树,曾经听闻寺中的清晨梵音,此时却听到赤城的钟声。最后,他希望这位僧人能够在妙宇之中继续修行,追随智慧者的足迹。
贾岛,字阮郎,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3年。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佛教题材,是“王维之后”的山水诗人之一。
《送僧归天台》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僧人的送别,表现出对修行的敬仰与对自然的热爱。此诗反映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送僧归天台》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送别情景,展现了佛教徒对修行的向往。诗的开头“辞秦经越过”就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厌倦与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石涧双流、九里松树,既写景又寓情,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气息。
“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两句,将清晨的钟声与佛教的宁静相结合,暗示出修行的静谧与深邃。同时,“妙宇研磨讲,应齐智者踪”一句,表达了对僧人未来修行的祝福,期待他能够在智慧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宗教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整首诗展现了对修行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僧人未来生活的祝福,强调了智慧与修行的重要性,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人贾岛的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归寺是指哪个地方?
诗中“石涧双流水”描绘的意象主要表现什么?
贾岛的《送僧归天台》与王维的《送别》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贾岛更侧重于宗教与自然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人情与自然的和谐。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送僧归天台》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