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林元质侍郎赴宣城二首》

时间: 2025-05-06 02:53:52

诗句

江乡民力已凋疲,妙选名臣往拊绥。

此去天家增保障,向来帝子拥旌麾。

萧生补郡宁忘谏,谢守看山定有诗。

相国若询周柱史,为言健似出关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3:52

原文展示:

送林元质侍郎赴宣城二首
——刘克庄

江乡民力已凋疲,
妙选名臣往拊绥。
此去天家增保障,
向来帝子拥旌麾。

萧生补郡宁忘谏,
谢守看山定有诗。
相国若询周柱史,
为言健似出关时。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江边乡村的百姓已经疲惫不堪,
优秀的名臣被选中前往安抚他们。
这次出发将是对国家的保障,
昔日的帝子披风挂彩,声势浩大。

萧生在地方任职时岂会忘记谏言,
谢守在山中定有诗作流传。
若相国询问周柱史的事,
我会告诉他,您仍然精力充沛,如同出关之时。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乡:江边的乡村。
  • 民力:民众的力量,指百姓的生活状态。
  • 凋疲:衰弱疲惫。
  • 妙选:优秀的选择。
  • 拊绥:安抚,抚慰。
  • 天家:指国家。
  • 帝子:指古代的君主或贵族,形容其威风。
  • 拥旌麾:指统领和威风凛凛的样子。
  • 补郡:地方官员的职务。
  • 宁忘谏:宁可忘却其他事情,也不忘谏言。
  • 看山:指在山中隐居或游玩。
  • 相国:宰相。
  • 周柱史:历史典籍的作者,指周朝的史官。

典故解析:

  • 帝子拥旌麾:源自古代帝王的威风,强调领导力与权威。
  • 萧生与谢守:指代历史上知名的地方官员,代表着忠臣良将的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升,号天池,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崇尚理学,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之时,诗人写作此诗是为了表达对前往宣城安抚百姓的林元质的期望与祝福,同时也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送林元质侍郎赴宣城二首》以送别的形式,寄托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开篇便直入主题,描绘出江乡民众的苦楚与疲惫,表现出对时局的敏锐观察。接着,诗人通过“妙选名臣”来引出林元质的出行,强调了优秀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诗中“此去天家增保障”一句,既表达了对林元质能为国家带来安抚的期待,也隐含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接下来的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历史的敬仰。特别是“相国若询周柱史,为言健似出关时”,不仅是对林元质能力的赞美,更是对他能在艰难时期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期盼。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国家的忧虑,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乡民力已凋疲:描绘了民众疲惫的状态。
  2. 妙选名臣往拊绥:指出林元质的选拔是明智的,期待他能安抚百姓。
  3. 此去天家增保障:强调林元质的出行将为国家带来保障。
  4. 向来帝子拥旌麾:提到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威风,暗含对林元质的期待。
  5. 萧生补郡宁忘谏:萧生作为地方官,提醒人们要忠于职守,重视谏言。
  6. 谢守看山定有诗:谢守在山中隐居,却仍有诗作,象征着文人对理想的追求。
  7. 相国若询周柱史:指宰相询问历史,表现出对历史的重视。
  8. 为言健似出关时:赞美林元质的能力与精力,仿佛再次出关的豪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乡民力已凋疲,与妙选名臣往拊绥”,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如“健似出关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能力与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以及对林元质前往宣城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乡:象征着民众的生活环境。
  • 名臣:象征着理想政治和良好的治国方针。
  • 出关:象征着力量与希望的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名臣”是指谁?
    A. 林元质
    B. 萧生
    C. 诗人自己
    D. 谢守

  2. “江乡民力已凋疲”描述的是怎样的情境?
    A. 生活富裕
    B. 民众疲惫
    C. 国家强大
    D. 诗人忧虑

  3. “相国若询周柱史”中的“周柱史”指的是?
    A. 一位历史学家
    B. 一个历史典籍
    C. 古代的宰相
    D. 一位地方官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与李白的送别诗,刘克庄更多地关注现实与国家,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情感和豪情壮志,二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宋代文学史》
  3. 《刘克庄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鹊桥仙·送粉卿行 宿驿 书寿宁寺壁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踏歌 归朝欢·万里康成西走蜀 最高楼·吾衰矣 水调歌头(和德和上南涧韵)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闭关绝市 只字片纸 斤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迁除 比屋而封 干字旁的字 车轨共文 禾字旁的字 包含嶷的词语有哪些 飘风不终朝 爪结尾的成语 巢由 尸位误国 风观 贝字旁的字 包含蹭的词语有哪些 遗华反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