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再答并简康国兄弟四首》

时间: 2025-07-28 16:12:13

诗句

须弥椎打虚空鼓,撼得毗卢海月昏。

四海无波安乐住,陈家松下小柴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6:12:13

原文展示:

须弥椎打虚空鼓,撼得毗卢海月昏。四海无波安乐住,陈家松下小柴门。

白话文翻译:

须弥山上的木槌敲打着虚空,震动得毗卢寺的海面月亮都变得昏暗。四海无波,安稳地栖居,陈家松下的小柴门静静地开着。

注释:

字词注释:

  • 须弥:指须弥山,佛教中的神山,象征着高大和稳固。
  • :木槌,打击的工具。
  • 虚空鼓:形容空中的鼓声,意指无形的震动。
  • 毗卢:指毗卢寺,佛教中的一座重要寺庙。
  • 海月:海面上的月亮。
  • 安乐住:安静且快乐地生活。
  • 松下:在松树下。
  • 小柴门:小木门,常用来形容朴素的居所。

典故解析:

  • 须弥山:在佛教中,被视为宇宙的中心,象征着坚定和不动摇。
  • 毗卢寺:与佛教有关,常被用来表达神圣和宁静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底云,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表面上描写自然景象,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宁静安乐的向往,体现了他贞观之年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须弥椎打虚空鼓”开篇,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气势,仿佛在描绘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通过“撼得毗卢海月昏”,黄庭坚将自然与宗教结合,把佛教的宁静氛围与世间的喧嚣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接下来的“四海无波安乐住”,则转向一种内心的安宁,诗人似乎在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珍惜。而最后一句“陈家松下小柴门”,则是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一种归隐田园的理想。整首诗气韵流畅,情感真挚,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须弥椎打虚空鼓:“打虚空鼓”意指声响无形,暗示一种空灵的状态,须弥椎的动感和虚空的静态形成对比。
  • 撼得毗卢海月昏:毗卢寺的海面月亮因震动而昏暗,暗示佛教的宁静被外界的动荡打破。
  • 四海无波安乐住:诗人向往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状态,表达对内心安宁的向往。
  • 陈家松下小柴门:描绘乡间生活的简朴与自然,寄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虚空鼓”比作一种无形的力量,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内心宁静与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融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须弥山:象征坚定与不动摇。
  • 虚空:象征无形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
  • 毗卢寺:代表佛教的圣地、安宁。
  • 松下柴门:象征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须弥椎打虚空鼓”中的“虚空”指的是什么?
    • A. 空中
    • B. 心灵的宁静
    • C. 无形的状态
    • D. 大自然
  2. 诗中提到的“安乐住”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名声的追逐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白居易的诗作,尽管主题都是对自然的描写,但黄庭坚更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而白居易则更强调生活的细腻与情感的真挚。这种对比显示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乞锺乳于曾公衮 寄晁元忠十首 其七 录梦篇 其二 清凉国师真赞 饮李氏园三首 答檀君送含笑花颂 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 赋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八韵寄李师载 其一 余成诗 自咸平至太康鞍马间得十小诗寄怀晏叔原并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山辉川媚 顶门立户 首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穷鸟投人 厄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以肉驱蝇 不识高低 君山老父 见字旁的字 有典有则 重振旗鼓 眉目如画 蜂合豕突 包含缰的词语有哪些 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