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1:34
陌上二首
恨鹃啼桑颠,丑妇泪如洗。
手中捻银丝,阶头博红米。
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和苦涩情感的描写:
恨透了那啼叫的杜鹃鸟,它在桑树顶上鸣叫,丑陋的妇人泪水如同洗过一样,手中捻着银丝,阶前正在挑选红米。
杜鹃鸟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与离别、哀伤有关,特别是在描述离愁别绪时。桑树则是古代农村生活的常见植物,象征着乡土情感。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诗、文、词并重而闻名。他的诗风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冲突时期,诗人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内心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陌上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悲愁与无奈。开头的“恨鹃啼桑颠”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还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杜鹃的啼叫常常被视为离别的哀鸣,诗人在这里将其与丑妇的泪水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一种深切的悲哀。
“丑妇泪如洗”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物的悲伤与绝望。泪水如洗,意味她的悲痛与失落不止于表面,而是深入骨髓。接下来的“手中捻银丝,阶头博红米”则给人以生活细节的真实感,银丝的细腻与红米的粗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辛。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情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恨鹃啼桑颠”是指什么?
“丑妇泪如洗”中的“泪如洗”意指?
诗中“手中捻银丝”主要表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董嗣杲的《陌上二首》更加注重对生活琐事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深刻表达,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孤独感和乡愁的抒发。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沉重而真实,后者则清新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