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7:25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7:25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太阳高照,我睡得正香,却被军将敲门声惊醒。他说是孟谏议送来的书信,信封用白绢斜斜地封好,上面有三道印。打开信封,仿佛见到了孟谏议本人,手里拿着三百片月团茶。听说新年时他进山,惊动了冬眠的虫子,春风也跟着吹起。天子要尝阳羡茶,百草都不敢先开花。春风悄悄地结出了珍珠般的茶芽,早春时节就抽出了金黄的嫩芽。采摘新鲜的茶叶,精心烘焙后立即封装,既精致又好,不奢侈。这些茶本是给天子和王公贵族的,怎么会到了我这山野人家呢?我关上柴门,没有俗客打扰,自己戴着纱帽煎茶喝。碧绿的茶汤在风中飘香不断,白色的茶花在碗面上浮动。喝一碗,喉咙湿润;喝两碗,驱散孤独和烦闷。喝三碗,思绪如枯肠,只有五千卷文字在脑海中。喝四碗,微微出汗,平生的不平事,都随着汗水从毛孔中散去。喝五碗,肌肤和骨骼都感到清爽;喝六碗,仿佛通了仙灵。喝到第七碗,已经不能再喝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生风。蓬莱山在哪里?我玉川子,乘着这清风想要归去。山上的群仙掌管着人间,地位清高,隔绝风雨。怎知那亿万苍生的生命,在山崖间受苦。我便为孟谏议问一问苍生,他们最终能否得到休息?
作者介绍: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字玉川,号玉川子,河南洛阳人。他以隐逸诗和茶诗著称,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卢仝在收到孟谏议送来的新茶后所作,表达了对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关切。
这首诗以茶为媒介,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作者通过对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也”,作者通过七碗茶的体验,展现了茶的神奇功效,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层面的变化,体现了茶的独特魅力。最后,作者通过“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关切,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茶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作者通过对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关切。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月团”是指什么? A. 月亮 B. 茶叶 C. 书信 D. 珍珠
作者在诗中提到了几次喝茶的体验? A. 三次 B. 五次 C. 七次 D. 九次
诗中的“玉川子”是指谁? A. 孟谏议 B. 军将 C. 作者本人 D. 天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