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4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49:14
理故书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轴犹插高架,檠已弃低墙。
可惜亡三箧,安能读一箱。
自惭伯仁退,不及阿宜长。
但忆初强记,谁知晚健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读书状态的感慨。他的书架上依然放着书卷,然而低矮的墙上却已经丢弃了书籍。可惜的是,自己曾经拥有的三只书箱现在都不见了,怎能再去翻阅一箱书呢?我感到自愧不如王羲之的伯仁(王羲之的朋友),他能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书法的长久,而我却在年纪增大后渐渐健忘。只记得年轻时我能强记很多东西,谁又能想到现在的我却如此健忘呢?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诗中提到的伯仁和阿宜分别指代王羲之及其子,表明了作者对书法和文化传承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惋惜。
刘克庄,字梦阮,号石头,宋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生活场景及抒发个人情感。刘克庄的诗作常常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反省。
本诗写于刘克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读书生涯的回顾与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感受到记忆力的减退,书籍的遗失让他感到惋惜,表现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以及个人衰老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读书和文化积累的深刻反思。诗的前两句用书架与低墙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书籍的珍视与无奈,似乎在暗示着知识的流失与个人的成长。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书籍的存在与消逝,更隐含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自谦的方式,将自己与历史上的伟人进行对比,体现了作者的谦逊和对文化传承的渴求。他自惭不如伯仁与阿宜,显示出对他们书法成就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懊悔。在最后一句中,回忆起年轻时的强记与现在的健忘,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类记忆的脆弱,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感叹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脆弱,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文化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
诗中提到的“伯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的“亡三箧”意指什么?
诗人对自己的记忆状态感到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