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

时间: 2025-08-04 05:34:17

诗句

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

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4 05:34:17

原文展示:

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
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才能痛痛快快地流泪呢?在阳城烽火树的旁边。
今天,作为一个望乡的旅人,我却不喝北流的泉水。

注释:

  • 潸然:形容流泪的样子,潸潸流下的意思。
  • 阳城:指阳城,这里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可能指代历史上的某个城市。
  • 烽树:烽火的树,指代古代用于传递信息的烽火台或信号树。
  • 望乡客:指思念家乡的旅人。
  • 北流泉:北边流出的泉水,表示一处水源,可能与作者的故乡相关。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烽火”暗示战争与离散,反映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历史上,烽火台是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常与离别、思乡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益,字山甫,唐代诗人,工于五言诗,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和离愁别绪。他的诗风清新而含蓄,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益的游历过程中,反映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背景可能是他在边疆或战争时期的经历。

诗歌鉴赏:

《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诗,诗中通过“潸然”一词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头的“何地可潸然”,引导读者进入一种伤感的氛围,作者在此表露出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接着提到“阳城烽树”,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烽火代表着战争和动荡,树则是生生不息的象征,二者的结合传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望乡客”的身份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作为旅人,他无法饮用“北流泉”,这不仅是对故乡水源的怀念,更象征着他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何地可潸然”:在何处才能痛痛快快地流泪,表达对离别之痛的渴望。
    • “阳城烽树边”:在阳城的烽火树旁,暗示战乱与思乡之情。
    • “今朝望乡客”:身为望乡的旅人,表明了他的孤独与愁苦。
    • “不饮北流泉”:即使有泉水可饮,却因思乡而无法享受,体现了心灵的苦闷。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如“何地”与“今朝”,“潸然”与“不饮”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通过“烽树”与“泉”构建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意境。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战争或旅途带来的孤独感,展现出深刻的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 潸然:象征着伤心与思念。
  • 烽火:象征着战乱与动荡的生活。
  • 望乡客:代表了漂泊与孤独的旅人形象。
  • 北流泉:象征着故乡的根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何地可潸然”中的“潸然”是什么意思? a) 笑声
    b) 流泪
    c) 叹息

  2. 本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战争
    b) 思乡
    c) 友情

  3. “阳城烽树”象征着: a) 和平
    b) 离别
    c) 丰收

答案:

  1. b) 流泪
  2. b) 思乡
  3. b) 离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使用了高远的意象,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相较而言,李益的诗则更加沉重,蕴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

相关查询

拟汉相和歌辞 其一 鸡鸣高树巅 拟汉铙歌十八曲,存十一章 其十一 临高台 拟汉铙歌十八曲,存十一章 其十 上邪 拟汉铙歌十八曲,存十一章 其九 雉子班 拟汉铙歌十八曲,存十一章 其八 有所思 杂感十七章 春园寄兴四章 其一 夏夜独坐杂述八章四叠秋兴韵 其三 王麓台秋山红树图为家六榆明经题 韩庄闸舟中七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井以甘竭 鳥字旁的字 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玉字旁的字 渺然一身 包含聊的词语有哪些 终始若一 云涌雾集 緑玉树 留遗 贝字旁的字 难以逆料 山肋 百开头的成语 黽字旁的字 辽敻 方字旁的字 魂梦为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