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3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31:50
送罗太初北游
杨维桢 〔元代〕
聚散何如水上沤,君行朔漠我东州。
三年风雨同为客,一日江湖各问舟。
古木残阳栖短景,清琴凉月照高秋。
燕山驿路四千里,归梦还能到此不。
相聚和离别就像水面上的涟漪一般,
你朝北方的朔漠而去,我则在东州。
三年来风雨同行,都是飘泊的旅人,
而今天在江湖之上,各自问候自己的船只。
古老的树木在残阳下栖息,短暂的光景,
清冷的琴声和凉爽的月光照耀着高秋。
燕山的驿路有四千里,
我还能否再梦回这里呢?
该诗中提到的“燕山驿路”可追溯到古代的交通路线,燕山位于今河北境内,古代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道。诗中用“归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游子的孤独与对归途的渴望。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景山,号太初,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风格清新,情感真挚。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
《送罗太初北游》是杨维桢为送友人罗太初北上而作,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及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深沉的情感和对旅途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的无奈。
这首诗以“聚散”开篇,运用水面涟漪的意象,巧妙地将离别之苦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出生死离别的无常。作者通过对比三年同舟共济的情谊与今日的各自分离,传达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惆怅。接下来的描写中,古树和残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增添了时光的无情感;而“清琴凉月”的意象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悲凉的氛围,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最后,作者以“归梦还能到此不”结尾,反映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充满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惆怅,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聚散?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东州”代表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罗太初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