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7:19
楩楠要是晚方成,
雄朔遗风世共惊。
屑去未惊容必去,
逃名还自得高名。
歌行元白辞涛壮,
书画锺王笔势精。
乘马辎车何足算,
不将稽古愧桓荣。
如果楩楠树的成长要等到晚些时候,
那雄壮的北风让世人都感到震惊。
微小的事物离去并不会让人惊讶,
逃避名声反而能自得其乐。
元白的诗歌如同波涛般雄壮,
钟明的书画则是笔势精妙。
乘坐马车和辎车又算得了什么,
不去追溯古代便让人愧疚于桓荣。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允和,号少游,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歌风格奔放,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见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晁补之拜访二叔父少监时,表达对人生、名誉和艺术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个人名声的看法。
这首诗通过对楩楠树、北风、微小事物的比喻,探讨了名声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开篇以“楩楠”引入,象征成就与坚韧,接着提及“雄朔遗风”,暗示强烈的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诗人在表达对名声的看法时,显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他认为微小的事物不值得惊慌,逃避名声反而能获得真正的高尚声誉。这种反叛传统的思想,体现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
后半部分提到元白与锺王,意在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成就,强调艺术与文学的重要性。最后以“乘马辎车何足算”来表达对物质地位的轻视,强调文化与精神的追求更为重要。这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个人价值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歌行元白辞涛壮”以波涛比喻诗歌的力量。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名声与物质的淡泊,以及对个人内在价值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雄朔”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木
B. 北方的强风
C. 一位诗人
“逃名还自得高名”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对名声的追求
B. 对名声的淡泊
C. 对名声的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元白是指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