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1:23
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
作者: 姚合 〔唐代〕
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
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
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
这首诗的意思是:学习并非仅仅依靠书本,而是要在内心中领悟。觉悟的道路本没有不同,行走的人却各有差异。水和云在晴天和雨天都是一样的,山中的树木在夜晚也总是风起。听说西方的社团正在聚会,尚书正在等候远道而来的朋友。
“闻结西方社”中的“西方社”可能指代佛教的信仰团体,强调与信仰相关的聚会和修行的社交活动。诗中提到的“尚书”则是对高官的尊称,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异。
姚合,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多样,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及人情世态。
这首诗创作于姚合与朋友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修行的感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佛教的重视及追求内心修养的思想。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强调了学习和觉悟的内在性。开篇即指出学习并非只依赖于书本,而是要在心中体悟,这一观点引人深思,暗示了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对自我内心的探寻。接下来通过“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的对比,强调了虽然修行的道路相同,但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却是独特的,这体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中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富有哲理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最后一句“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期待,展现了友情的温暖和对未来的憧憬。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学习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姚合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师佛”指的是什么?
A. 书本
B. 内心的信仰和智慧
C. 外在的教师
D. 自然的力量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A. 所有人都相同
B. 觉悟的过程是相同的,但经历是不同的
C. 每个人都应该走不同的路
D. 只有书本能教会人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姚合的《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和王维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离别之情,但姚合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唐代诗歌在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上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