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5:25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 其六 樊榭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主人成列仙,故榭独依然。
石洞鬨人笑,松声惊鹿眠。
井香为大药,和语是灵篇。
欲买重栖隐,云峰不售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景象:主人已成为了列仙,故乡的亭榭依旧如昔。石洞中传来人们的笑声,松树的声音惊醒了正在安睡的鹿。井水的香气如同珍贵的药材,和谐的谈话则如同灵性的诗篇。想要在这重重的栖隐之地购置一处安静的居所,但云峰却不接受任何金钱。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廷舜,号青原,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是皮日休在隐居生活中的感怀之作,表现了他对宁静和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隐士生活,反映出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 其六 樊榭》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以自然为背景,描绘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中通过“列仙”与“故榭”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暗示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主人公已成为列仙,说明他已经达到了精神上的升华,而“故榭独依然”则表明即使身处世外桃源,内心依旧留恋故土。
接下来的描写中,“石洞鬨人笑,松声惊鹿眠”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和谐与愉悦,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生机盎然。井水的香气和和谐的谈话,则象征着隐士生活的丰富内涵与精神追求。最后一句“欲买重栖隐,云峰不售钱”则揭示出一种对物质的超脱,隐士并不追求金钱,而是向往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唐代知识分子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物质的超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隐士生活,展现了理想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诗中提到的“列仙”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神仙
C. 隐士
D. 教师
“石洞鬨人笑”中的“鬨”字意思是:
A. 安静
B. 喧闹
C. 哭泣
D. 感慨
诗人的隐居生活体现了对什么的追求?
A. 财富
B. 名声
C. 自然与宁静
D. 权力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皮日休的这首诗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具体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和哲理。两者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表达方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