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3:5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3:52:17
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
郎士元 〔唐代〕
春半梁山正落花,
台衡受律向天涯。
南去猿声傍双节,
西来江色绕千家。
风吹画角孤城晓,
林映蛾眉片月斜。
已见庙谟能喻蜀,新文更喜报金华。
春天的中旬,梁山上正飘落着花瓣,
台衡山的律令传达到天涯海角。
南方传来的猿声伴随双节的到来,
西边的江水映照着千家万户。
晨风吹动着孤城的画角,
树林中映出蛾眉般的月亮斜挂。
我已见到庙堂的政令能够治理蜀地,
新文更是喜讯传来了金华的消息。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结合政治与人文情感,表现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特别提到的“庙谟能喻蜀”,显示出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郎士元,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政治情怀。其作品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融入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本诗作于春天,正值自然万物复苏之际,诗人以春景为引子,抒发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庙谟”与“新文”,展现了对国家政策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的关心。
《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是一首描绘自然与政治的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国家治理及其影响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春半梁山正落花”引入春天的美景,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生机。接着,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国家事务联系起来,提到“台衡受律向天涯”,用律令的传播象征着国家的治理与法制。
诗中南去的猿声和西来的江色,既是自然的声音,也是人们生活的背景,构建了一个和谐、富饶的社会图景。风吹画角的孤城晓,表达了清晨的宁静与孤独,林影与蛾眉的描写则传达了对美的向往与感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待,“已见庙谟能喻蜀”,显示出对国家政策的赞同与希望,而“新文更喜报金华”则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憧憬。
整首诗在自然与政治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政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台衡”是什么?
“南去猿声傍双节”中的“双节”指的是?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