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4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40:55
当道双峰辟,凌空万仞酋。
于秦置扃鐍,与蜀作襟喉。
在通道上,两座高峰如同刀锋般突起,直插云霄,气势磅礴。
在秦国设立了关口,成为通往蜀地的咽喉之地。
“剑门关”是古代著名的关口之一,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通往蜀地的重要门户。诗中提到的秦国和蜀地,历史上有许多战争与交流,剑门关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者介绍:岑象求,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边塞诗著称,风格豪迈,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历史和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北宋中后期,社会动荡,边境防卫成为重要议题。剑门关作为重要的军事关口,诗人借此表达对国防及自然壮丽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剑门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开篇以“当道双峰辟”描绘了关口的险峻,瞬间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高耸入云的场景。而“凌空万仞酋”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两座山峰的高耸与险峻,给人以震撼之感。接下来的“于秦置扃鐍”,将自然景观与历史关口结合,突出了关口在古代交通和军事中的重要性。用“与蜀作襟喉”,形象地表达了剑门关如同人的咽喉,控制着北方与南方的交通,显示出其战略意义。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豪放,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深思,是一首兼具景与情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剑门关的壮丽景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及其在历史中重要地位的敬畏,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交通与防卫的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座高峰代表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险峻的山脉
C. 交通枢纽
“与蜀作襟喉”中的“襟喉”指的是?
A. 交通要道
B. 重要的军事位置
C. 自然景观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壮丽的山河,但更侧重于从高处俯瞰的视角,而岑象求的《剑门关》则更强调地势的险要与历史的沉重。两者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