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3:41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作者: 苏轼 〔宋代〕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消逝,芳草也开始凋零。在异乡的我,眼前的风光又恰巧迎来了清明节。小院的黄昏时分,我思念离别的那个人。在落花的地方,处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即使咫尺之间,江山却隔着楚越两地。目光所及,心灵已然消散,想必音信早已断绝。梦破五更时分,心中如刀割般难忍。角声轻轻吹响,梅花月影随之落下。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以诗、词、文三绝闻名于世,尤其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与李清照并称。苏轼的作品常反映他的人生经历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生活困顿但心境依旧开阔。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感怀与离别之苦,充分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的艺术情操。
这首《蝶恋花》是苏轼在春末时节写下的一首词,充满了对失去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思。开头“春事阑珊芳草歇”便道出了春天的渐远,仿佛在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美好的逝去。而“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则将读者带入了苏轼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清明节的到来更是加重了离别的情绪。
“小院黄昏人忆别”一句,展现了一幅静谧的画面,黄昏时分的院落,回忆起与爱人或友人的离别,心中充满了惆怅。“落红处处闻啼鴂”,通过对落花与杜鹃鸣叫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离别的悲伤。接下来的“咫尺江山分楚越”则表达了虽近在咫尺,却因地理的隔阂而无法相见的无奈。
整首词以梦的破碎为结尾,表现了心中无尽的思念与苦痛。苏轼用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离别的哀伤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消逝和离别的深切感受,折射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眷恋。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真挚,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春事阑珊芳草歇”中的“阑珊”意指:
A. 繁茂
B. 渐渐消逝
C. 充满生机
D. 迷离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咫尺江山分楚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亲近
B. 离别的无奈
C. 欢乐
D. 和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失去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词则在情感与意境上更为广阔、深邃。两者的风格与情感表达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