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0:12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
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
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
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
黎山有一个隐士,形体瘦弱但精神独立完好。
他背着柴火走入城中,嘲笑我这身儒者的衣冠。
他一生未曾读过诗书,哪里知道孔子的风范。
他悠然自得地来去,荣华富贵与他无关。
黄昏时分,鸟兽纷纷散去,他的家在孤云之上。
问他问题却回答不了,叹息中手指不停弹动。
似乎在说你们这些贵人,草莽中也能栖息龙凤。
他留给我古老的贝布,海风中今年特别寒冷。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美食家,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通过与隐士的对比,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以及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比隐士和儒者,深刻反映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选择。诗中隐士的形象,既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思,也是对个体自由的向往。隐士虽身处偏僻,却精神独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显得格外悠然自得。而苏轼自身则是身处权力中心的儒者,尽管外表光鲜亮丽,却因名利的束缚而感到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这一句,尤为传神,表现了他对世俗交往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尽管他身处人群之中,却难以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愈加明显。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意象清晰,展现了苏轼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薄态度。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观察,诗人传达了对内在自由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抒发了一种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情怀。诗中隐士的自由与独立,成为诗人内心理想的象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幽子”指的是谁?
A. 苏轼
B. 隐士
C. 孔子
D. 颜回
诗中隐士的生活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追求内心自由
C. 遵循传统
D. 依赖他人
“日暮鸟兽散”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城市
B. 自然的宁静
C. 隐士的孤独
D. 人群的喧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