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9:16
《大酺》
作者:蒋敦复 〔清代〕
问一重山,两重水,天涯知在何处。春来惯消瘦,尽罗衫宽著,黛眉愁妩。陌上花开,楼头燕过,芳讯玉关通否。无情终不信,把前番已悔,后期还误。记杨柳阴中,封侯人远,白头飞絮。最怜香梦苦。夜来恨隔断长亭树。漫注念踏青斗草,寒食清明,画罗裙底城南路。东风卷尘去,任一片马蹄红雨。奈多病伤迟暮。相逢须早,纵是倾城颜色,华年那堪细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忧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问重重山水,天涯的彼岸究竟在何处。春天来了,往日的消瘦成了习惯,衣衫宽大,而黛眉却因愁苦而显得更加妩媚。田野间的花开了,楼上的燕子飞过,传来的消息是否能通到玉关?无情的人总是不相信,此前的悔恨与未来的误解交织在一起。回忆起杨柳阴下,远方的封侯人已经不在,白头的飞絮随风飘散。最让我怜惜的,是那香梦中所承受的苦楚。夜里恨隔断了长亭边的树影。漫无目的地想着踏青斗草,寒食清明时节,画着罗裙的底边在城南小路上游荡。东风卷起尘土,任凭马蹄下的红雨随意洒落。奈何多病和伤痛,已是迟暮之年。相逢要早,纵使是倾国倾城的容颜,华年又怎能细数?
作者介绍:蒋敦复,字虞卿,号秋水,清代诗人。其诗风独特,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见长,特别擅长描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多舛的时期,作者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普遍的离别与伤感。
《大酺》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深刻地描绘了离别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问山问水,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四季的变换也在其间流转。春天的到来,常常是希望与生机的象征,但在诗中却成为了消瘦的代名词,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自我的衰老。诗的意象如“陌上花开”“楼头燕过”,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加深了离别的无奈与孤独感。诗人对“香梦苦”的感慨,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失落。整首诗充满了对青春、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读者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与时光流逝为主题,表达了对青春、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感叹人生的无常。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黛眉”是指什么?
“寒食清明”指的是哪个季节?
诗人对相逢的看法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