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3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35:44
《塞下曲四首》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蝉在空荡荡的桑树林里鸣叫,八月的萧关小道显得十分冷清。
出塞和入塞都感到寒冷,四处都是黄芦草。
自古以来,幽并的游子们都共同经历着沙尘的侵袭。
我不想像那些游侠们一样,夸耀自己骑的紫骝马好。
在秋水边饮马,水是冰冷的,风像刀一样刺骨。
平沙上太阳还未落下,黯然看到临洮的方向。
昔日长城的战斗,大家都说气概豪情高昂。
黄尘覆盖了古今,白骨像蓬蒿一样杂乱。
奉皇命去甘泉宫,征召天下的士兵。
朝廷准备礼仪出发,郡国在郊外迎接。
人潮汹涌,几万人出征,却没有一个能够全身而归。
我希望能够节省宫中的马匹,把它们分给边城。
边疆的景象是多么凄惨,霍将军已被安葬。
部曲们都在相互吊唁,燕南和代北的人听说了这事。
功勋多次被削权,兵马也总是被分派。
更是派遣黄龙去守边,唯有在这里哭泣塞外的云。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白,号青松,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宫怨诗著称。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善于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象和士兵的悲壮命运。
《塞下曲》系列诗作反映了唐代边疆的战争与士兵的艰难生活,尤其在安史之乱前后,国家局势动荡,诗人以此表达对边塞征战的忧虑与对士兵命运的关心。
王昌龄的《塞下曲四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的严酷与士兵的悲惨命运。诗中开篇即以蝉鸣和萧关的冷清场景,引发读者对边疆孤寂和士兵孤独的联想。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水、锋利的风,渲染出士兵在严酷环境中的艰辛。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战争的反思,从昔日长城的豪情谈到如今的白骨与黄尘,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惨痛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融入了对国家动荡与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王昌龄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视角与思考。诗中对人生命运的思索,以及对战争的无情揭示,使其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战争残酷的反思。诗中蕴含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英雄的追忆,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
蝉鸣空桑林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冷清
B. 热闹
C. 欢乐
D. 伤感
诗中提到的霍将军是哪个朝代的将领?
A. 唐
B. 汉
C. 宋
D. 明
诗中“水寒风似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