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9:55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唐代〕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首诗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伴随。松树间的露水在微弱的月光下闪烁,清冷的光辉仿佛是为朋友而照耀。茅草亭中,花影摇曳,药草院中长满了青苔的纹路。我也想告别尘世,向西山的鸾鹤群隐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常建,字仲宣,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山水诗闻名,尤其擅长描绘隐士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避乱,常建通过此诗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喧嚣尘世的厌倦。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清溪、孤云、松树、露水、月光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诗人通过“清溪深不测”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深邃与神秘,同时也暗示了隐者生活的无尽可能性。接着,诗人描绘了“松际露微月”,展现了夜晚的静谧,月光照耀下的露水仿佛在诉说着隐逸者的心情。
在后两联中,茅亭的花影与药院的青苔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简朴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最后一句“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达了诗人对辞别尘世、追求超脱生活的向往,成为隐士的愿望由此呼之欲出。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清幽,反映了诗人心灵的追求与对自然的依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宁静生活的理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清溪深不测”的意思是:
A. 清溪很浅
B. 清溪很深
C. 清溪很脏
D. 清溪流速很快
“余亦谢时去”中的“谢时”指的是:
A. 感谢时间
B. 辞别尘世
C. 祝福朋友
D. 享受生活
诗中提到的“鸾鹤群”象征:
A. 高洁的隐士
B. 普通的鸟类
C. 美好的春天
D. 友人的到来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