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0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05:54
病起见庭竹,君应悲我情。
何妨甚消瘦,却称苦修行。
每谢侵床影,时回傍枕声。
秋来渐平复,吟绕骨毛轻。
我在生病时看到庭院中的竹子,想必你也会为我感到忧伤。即使我消瘦得厉害,但却自我安慰说是在苦心修行。每次感谢那影子侵扰我的床榻,时常听到身边枕边的声音。秋天来了,我的病渐渐好转,吟诗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
齐己(约779年-835年),唐代诗人,号青原山人,擅长写诗,尤其以五言绝句著称。齐己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兼具哲理性和艺术性。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诗人因病卧床,看到庭中的竹子,激发了对生命和孤独的深刻思考。诗中反映出病痛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们在逆境中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齐己的《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中这首诗,以病起之际对庭竹的观察,展现了诗人病中思绪的流动。这首诗的开头即设定了一个清新的意象——庭中的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人在病中看到这些竹子,自然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君应悲我情”一句,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牵连,诗人在病中渴望他人的理解与同情。接着,诗人自我安慰,虽然因病消瘦,但仍将其视为修行,展示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豁达态度。
“每谢侵床影,时回傍枕声”则描绘了病中孤独的情景,竹影投射在床上,夜晚的寂静更显得心情的沉重与孤独。但随着“秋来渐平复”的转折,诗人感受到一种轻松和宁静,仿佛在病痛和孤独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在意象上既有自然的描写,又有对人情的细腻感受,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的乐观与从容,体现了唐诗特有的情感深邃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自然的感悟,对人情的渴望,以及对生命苦难的豁达态度。通过庭竹的描写,反映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象征性意象是什么?
诗人将病痛视作什么?
诗中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