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4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40:51
《夕发箭场岩下作》
作者:钱起 〔唐代〕
行役不遑安,在幽机转发。
山谷无明晦,溪霞自兴没。
朝栉杉下风,夕饮石上月。
懿尔青云士,垂缨朝凤阙。
宁知采竹人,每食惭薇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山谷中劳作的辛苦和对高洁理想的追求。诗人说,忙于奔波的人无法安宁,身处幽深的山谷中,时光在流逝。山谷里没有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溪水的霞光在流动中消失。早晨我在杉树下梳理风发,晚上却在石头上饮月光。你们这些青云之志的士人,朝朝暮暮都在朝廷里高官显位。谁能知道那采竹的人,吃着野菜心中却感到惭愧。
作者介绍:钱起(约725年-780年),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逸人,浙江人。钱起的诗风朴素而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行役之际,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思考人生理想的独特体验。诗中对比了忙碌的采竹人和高官显贵的士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地位的思考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夕发箭场岩下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揭示了诗人对人生与理想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以“行役不遑安”引入,表现了自己的忙碌和无奈,仿佛在诉说着在社会洪流中人们的心声。接着,诗人描述了所处的自然环境——没有明晦之分的山谷、时光流逝的溪水与霞光,生动而细腻地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到达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向那些高官显贵的士人发出质问,暗示着他对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末“宁知采竹人,每食惭薇蕨”,则是对普通人的同情与理解,展现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关怀,暗示着不论地位高低,人们内心的追求与羞愧感是相通的。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典雅、精致,内容上更是透过景物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思考,以及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与理解,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人生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青云士”指的是: A. 志向高远的人 B. 采竹的人 C. 自然景物 D. 钱起本人
“朝栉杉下风”中的“朝”指的是: A. 晚上 B. 早晨 C. 昼夜 D. 黄昏
此诗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对恋爱的思念 B. 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亲情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钱起的《夕发箭场岩下作》更强调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王维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内心的淡泊。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各自的切入点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