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野哭》

时间: 2025-04-28 21:55:24

诗句

棘针生狞义路闲,野泉相吊声潺潺。

哀哉异教溺颓俗,淳源一去何时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55:24

原文展示:

棘针生狞义路闲,
野泉相吊声潺潺。
哀哉异教溺颓俗,
淳源一去何时还。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满是荆棘的荒凉小路上,
野泉潺潺流淌,似乎在为我悲鸣。
哀叹啊,外来的教义淹没了我们传统的风俗,
纯正的源头已经不知何时才能回归。

注释:

  • 棘针:荆棘和尖刺,象征艰难困苦的道路。
  • 狞义:指凶恶的正义,形容道路的险恶。
  • 野泉:自然流出的泉水,代表自然与纯净。
  • 相吊:互相哀悼,传达悲伤的声音。
  • 异教:外来的宗教或思想,暗示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 溺颓俗:沉迷于颓废的风俗,表现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淳源:指纯正的文化源头或本质。

典故解析:

该诗涉及对古代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忧虑。异教的引入使得传统的风俗和价值观遭到侵蚀,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复杂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叉,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以对自然和人性深刻的观察为题材。

创作背景:

《野哭》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外来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传统文化面临挑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文化流失的忧虑。

诗歌鉴赏:

《野哭》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忧伤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诗的开头用“棘针”描绘出一条充满艰辛和险恶的道路,暗示着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艰难。接着,诗人以“野泉相吊声潺潺”表现出自然界的悲鸣,与内心的痛苦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对过往纯真年代的渴望。

后两句则更加直接地批判了外来教义对传统风俗的侵扰,表现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文化根源的深深怀念。全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棘针生狞义路闲:荆棘丛生的小路象征着艰难的生活道路,生狞义则暗含一种凶恶的正义观念。
  2. 野泉相吊声潺潺:野泉的流水声如同在为人的痛苦低吟,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悲伤的氛围。
  3. 哀哉异教溺颓俗:此句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哀叹,认为其对传统风俗造成了伤害。
  4. 淳源一去何时还:表达了对失去的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渴望,反思何时才能恢复纯正的文化根源。

修辞手法:

  • 比喻:“野泉相吊”比喻自然的哀悼,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
  • 拟人:将野泉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类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诗中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与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无奈和对纯净源头的渴望,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忧虑和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棘针:象征困境与挑战,代表社会的艰难。
  • 野泉:象征自然与淳朴的文化,代表对传统的向往。
  • 异教:象征外来文化,表现出对文化冲突的担忧。
  • 颓俗:象征沉迷于不良风俗的人们,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野泉”象征什么?
    A. 传统文化
    B. 自然的纯净
    C. 外来影响

  2. “哀哉异教溺颓俗”中“溺”字的意思是?
    A. 沉迷
    B. 拯救
    C. 消失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态度的思考,但《野哭》更侧重于对文化变迁的忧虑,而《山居秋暝》则更偏向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花朝 踏莎行·送春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 其二 雨后至城东行散 踏莎行 其一 感旧 踏莎行 其三 落花 踏莎行 丙午春日即事 踏莎行 苦雨 踏莎行 佩卿夫人赐题一词,和韵答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齲字旁的字 行李 厄字旁的字 累土至山 归之若流 群居和一 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回指 屯邅 包含绢的词语有哪些 空中小姐 田字旁的字 饰开头的成语 火烧火燎 車字旁的字 经一事,长一智 高字旁的字 投鼠忌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