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9:53
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
未逢赓载人,此道终寂寞。
有虞今已殁,来者谁为托。
朗咏豁心胸,笔与泪俱落。
这首诗的意思是:写诗没有知音,写诗还不如不写。没有遇到能够承接诗句的人,这条路终究是寂寞的。有虞氏已经灭亡,后人又将依靠谁呢?我高声吟唱,心胸开阔,然而笔下却是泪水涟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感怀和抒情见长,擅长通过忧伤的情感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诗人对自身创作孤独感的深思之中,反映了唐代盛行的诗歌创作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挣扎。诗人希望能够找到知音,却又感叹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寂寞。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创作孤独的深刻感悟。开头“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直接表明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无奈与失落。他认为,若没有能够理解自己作品的人,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接着,诗人提到未逢赓载人,表明诗歌的传承需要有心人,而自己却没有遇到这样的知音,因此感到孤寂。诗中提到的“有虞今已殁”,则是对历史的感慨,表明人类的繁荣与衰落都是短暂的。最后,诗人在朗咏中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与无奈,尽管心胸开阔,泪水却依然流下,表明了他内心的深切感情与对往事的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比与排比的手法,通过对“作诗”与“无知音”的对比,以及“朗咏”与“泪落”的排比,强化了主题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剖析,传递出对生命短暂与情感难以寄托的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认为写诗的意义是什么?
“有虞今已殁”中的“有虞”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泪与笔俱落”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叉的作品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王维的诗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慨,不过其语调较为乐观,而刘叉则更多地反映出对知音缺乏的无奈与历史的沉重。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