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7:48
同临漳纪明府孤雁
作者: 卢照邻 〔唐代〕
三秋违北雁,万里向南翔。
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
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
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
横夭无有阵,度海不成行。
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秋天已经来临,北雁不再归来,远飞万里向南方翱翔。
河洲的花朵刚刚显出些许白色,边塞的树叶也开始泛黄。
在风霜中它们勇敢地飞翔,心中怀揣着书信,路途漫长。
水流似乎像箭矢一般急速而动,月光照耀下宛如弓箭受了伤。
没有阵势的飞行,越过大海却难以成行。
即使能自由鸣叫,它们依旧会飞往上林的故乡。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6年—约684年),字景升,号云林,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他生活在唐代中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他的诗歌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卢照邻的流亡时期,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描绘了孤雁南飞的情景,象征着离愁别绪。诗中通过自然景象映射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孤独的感慨。
卢照邻的《同临漳纪明府孤雁》通过孤雁的南飞,传达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诗歌开头以“北雁”的离去引入,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暗示着孤独与失落。接着描绘了自然景象,通过“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展现了秋意渐浓,时间的流逝也在提醒着诗人的孤独。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传递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尽管飞行的道路漫长且困难,仍然怀揣着对故乡的思念。水流的描写“疑箭动”则生动地展现了大雁飞行的姿态,兼具动感与速度。
最后一句“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则是对未来的向往,尽管旅途艰辛,但归乡的愿望依然坚定。全诗结合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形成了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感慨,借用孤雁南飞的意象,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北雁”象征什么?
A. 归乡
B. 离别
C. 友情
“河洲花稍白”中的“稍白”指的是?
A. 花盛开
B. 花凋零
C. 花未开放
诗中提到的“上林乡”代表什么?
A. 战争
B. 美丽的故乡
C. 凄凉的边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