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5:01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壮士在经历了百战之后的疲惫与哀伤,面对中原的失败,士气难以恢复。虽然江东的子弟们仍在,但他们是否愿意再次为君主出征,卷土重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改革者。他倡导变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王安石的诗词风格简练而有力,常富有哲理思考。
《叠题乌江亭》创作于王安石晚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诗歌反映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与对国家前景的忧虑。诗中提到的江东子弟,暗指历史上著名的吴国与中原的争斗,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此诗以浓厚的历史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为特点,反映了诗人对壮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两句“百战疲劳壮士哀”直接描绘出战士们在经历无数战斗后的疲惫与痛苦,唤起读者对战争阴影的共鸣。接着提到“中原一败势难回”,不仅表明了战局的严峻,也隐含了对王朝的挫败与未来的无奈感。最后两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的渺茫,尽管江东的士人尚存,但他们是否愿意再次为王出征、重振旗鼓,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简练,蕴含深刻的历史思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士人的描写,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王安石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壮士的悲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性的思考。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的“壮士”指的是哪类人物?
A. 文人
B. 战士
C. 商人
诗中提到的“中原”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南方
B. 中部地区
C. 北方
最后一句“肯与君王卷土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与希望
B. 怀疑与无奈
C. 愤怒与抵抗
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均涉及到历史与战争的主题,但王安石更注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壮士的悲哀,而李白则透出一种更为豪放的离别情怀。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