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7:33
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
孟郊
造化绝高处,富春独多观。
山浓翠滴洒,水折珠摧残。
溪镜不隐发,树衣长遇寒。
风猿虚空飞,月狖叫啸酸。
信此神仙路,岂为时俗安。
煮金阴阳火,囚怪星宿坛。
花发我未识,玉生忽丛攒。
蓬莱浮荡漾,非道相从难。
这首诗描绘了富春山水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道士的送别之情。诗中的“造化绝高处”指的是自然的高远之地,而“富春独多观”则强调了富春山水的独特美丽。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山水的景象:山色浓郁,水流曲折如珠般闪烁。然后,诗人通过“溪镜不隐发”和“树衣长遇寒”展现了自然界的细腻与变化,表达了对寒冷环境的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风中的猿猴和月下的狖子,体现了大自然的孤寂与哀伤,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与对道士的关切。诗人相信修道之路是神仙的路途,而不是世俗的安逸。接着提到“煮金阴阳火”,暗指修道的艰难与追求,最后“蓬莱浮荡漾”,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晚唐诗人之一,因生活贫困和遭遇挫折而深具感伤情怀,以其诗作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多为沉郁顿挫,常常反映个人的经历和对社会的批判。
此诗写于孟郊与道士无怀的送别之际。无怀道士是孟郊的朋友,诗中不仅描绘了富春山水的自然美,还表达了对道士追求隐逸生活的敬意与祝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和隐士文化的崇尚。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富春山水的瑰丽与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诗的开头以“造化绝高处”引入,便为整首诗奠定了崇高的基调,强调富春山水的独特之美。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的细节,展现了自然的魅力与诗人对道士游历的期待。
每一句都蕴含深意,尤其是“风猿虚空飞,月狖叫啸酸”,其意象的选取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的氛围,象征着道士所追求的隐逸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最后两句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安逸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意境和情感上都表现出高度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孟郊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造化绝高处,富春独多观。
自然的造化在高处,富春山水尤为独特,令人赞叹。
山浓翠滴洒,水折珠摧残。
山色浓郁如翠,水流曲折如珠,展现了山水的美丽与生动。
溪镜不隐发,树衣长遇寒。
溪水如镜,映出树木的景象,树木在寒冷中依然挺立。
风猿虚空飞,月狖叫啸酸。
风中猿猴在空中飞舞,月下狖子发出孤独的啸叫,表现出一种哀伤的情绪。
信此神仙路,岂为时俗安。
这条通往神仙的路,岂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安逸生活?
煮金阴阳火,囚怪星宿坛。
修炼的艰难,就像在炼金的过程中,受困于星宿的坛。
花发我未识,玉生忽丛攒。
花开时我尚未识得,玉石突然在丛中聚集,暗示对事物的无常与变化。
蓬莱浮荡漾,非道相从难。
蓬莱仙境浮荡着,然而追求道的生活却难以相随。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富春山水的赞美、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诗中“富春”指的是哪里?
a) 浙江
b) 四川
c) 安徽
d) 云南
“煮金阴阳火”描绘了什么场景?
a) 烹饪食物
b) 修炼道术
c) 旅游
d) 采花
诗人对“时俗”的态度是:
a) 赞同
b) 反对
c) 无所谓
d) 不清楚
孟郊 vs. 王维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孟郊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孟郊 vs. 李白
李白的豪放与孟郊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将进酒》充满纵情和豪气,而孟郊则表现出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