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1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15:49
浊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
浑浊的酒能让客人忘却故乡,手指一算,回家的日子已经不远。
昨夜细雨飘洒,吓跑了水中的鱼;将来在寒花下听鹿鸣。
现在江边的菜肴已经很简单,不要笑我衙门前的鼓笛声嘈杂。
太守更是对我有乡里旧情,应该停下车来与我相聚。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象征着和谐与安乐;“浊醪”与酒的意象结合,表现出对朋友聚会时光的珍惜;而“太守”则代表着对地方官员的尊重和亲切感。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苏轼并称,二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重要代表,擅长诗、文、词,作品风格多样。
此诗作于诗人游历之际,途中与友人聚会,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反映了当时士人放松心情、交流思想的文化氛围。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浊醪能使客忘家”引出主题,浑浊的酒似乎能让人忘却所有的烦忧,诗人借此表达了聚会的欢愉和对友谊的珍视。接着,诗人用“鱼化昨宵惊细雨”描绘了雨夜的宁静与动荡,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随后“鹿鸣他日饮寒花”则转向未来的期望,暗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既有对当下生活的陶醉,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更有对故乡的眷恋。最后两句“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既是对生活朴实的自嘲,也是对热闹场景的接受,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聚会的欢愉与对故乡的思念,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平淡生活的接受,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浊醪能使客忘家"中的“浊醪”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鹿鸣”象征着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方面?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辙的诗更显轻松与乐观,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倾向于沉思与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