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5:31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
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
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
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
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
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
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
吾侪近始悟,造物聊复试。
道力竟未完,聪明信难恃。
破甑不复顾,彼无爱甑心。
弃璧负赤子,始验爱子深。
诚知均非我,胡为有不能。
一従三界游,久被百物侵。
朝与喜怒交,莫与宠辱临。
四物皆不胜,生死独未曾。
不经大火烧,孰为真黄金。
弃置父子恩,长住旃檀林。
人生本来没有什么,都是虚幻的聚合。
手足并非我的亲人,更何况妻子与孩子。
偶尔的快乐似乎可以享受,强作欢颜在家中。
忽然离去未免感到悲伤,欢喜的成就必然要遭受毁灭。
你家两岁的孩子,究竟从何而来?
变化违背初心,眼泪如水般涌出。
我们渐渐明白,造物主的意图何其难测。
道理尚未掌握,聪明也难以依靠。
破坏了甑子就不再顾及,它没有对甑子的爱。
抛弃美玉和赤子之心,才真正体会到爱子之深。
诚然知道一切都不是我的,何必强求不能呢。
在三界中游荡,久被百物所侵扰。
早上与喜怒交织,莫让荣辱侵袭。
四种事物皆难以承受,生死却从未曾恐惧。
不经历大火的洗礼,如何才能识别真金。
抛弃父子之恩,长住于旃檀林吧。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晚翠,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反映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心。
此诗写于苏辙失去儿子的悲痛之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亲情脆弱的感慨,反映了家庭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是苏辙在失去儿子后的一种心灵自述,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失去的感伤。开篇便以“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引入,强调人生的虚无与无常。诗人以“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表达了对亲情的思考,人在世俗中难以找到真正的亲密关系,连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是缘分的聚合。
诗中提到“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暗示即使偶尔感受到快乐,也只是表面的强作欢颜,内心的悲痛却是难以掩盖的。随着“忽去未免悲”,诗人的情感愈发沉重,失去的痛苦不断侵袭。他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承认变化是无可避免的,眼泪是对失去的真实反应。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苏辙提到了“造物聊复试”,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造物的反思。诗人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借用“破甑不复顾,彼无爱甑心”的比喻,强调了即使是亲情,也可能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冷漠。
最后,诗人以“弃置父子恩,长住旃檀林”结束,似乎选择了超脱与放下,面对人生的无常,他选择了向往一种超世俗的宁静。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让人深刻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与无常之美。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家庭、亲情的脆弱,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痛苦与对命运的思考。最终,诗人在无奈中选择了放下,追求内心的宁静。
选择题:诗中提到“手足非吾亲”,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兄弟的亲密
B. 对亲情的淡漠
C. 对家庭的依恋
D. 对友谊的珍视
填空题:诗中提到“偶来似可乐”,这句诗的意思是__。
判断题:苏辙在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