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0:58
《闻笛》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吹腔不识愁,愁耳偏闻吹。
月明吹更苦,泪洒降羌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笛声吹奏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忧愁,然而我的耳朵却特别敏感地捕捉到笛声中的愁苦。明亮的月光下,笛声吹得更加令人痛苦,泪水不由自主地洒在了羌族的孩子身上。
董嗣杲,字子云,号云峰,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内心的愁苦和思索。
《闻笛》创作于一个月明的夜晚,作者听到笛声,尽管笛声本身是悠扬的,但却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愁苦。这种对比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美好事物中感受到的隐隐忧伤。
《闻笛》通过描绘笛声与内心愁苦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篇的“吹腔不识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无奈,似乎笛声是如此动听,但对诗人来说却并无实际的愁苦。然而,随即转至“愁耳偏闻吹”,这一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他的耳朵像是与愁苦相连,笛声在他心中激起了隐秘的悲伤。
接下来,“月明吹更苦”更是将这一愁苦情感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下,笛声显得格外刺耳,反而加深了内心的痛楚。而结尾的“泪洒降羌儿”则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渲染,眼泪洒落在羌族孩子身上,暗示着诗人对生活无奈的感慨以及对他人命运的同情。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世纷扰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他人命运的同情,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敏感与脆弱。
诗中“愁耳”是指什么?
“月明吹更苦”中的“更苦”是指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降羌儿”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