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闻笛》

时间: 2025-04-26 03:10:58

诗句

吹腔不识愁,愁耳偏闻吹。

月明吹更苦,泪洒降羌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0:58

原文展示:

《闻笛》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吹腔不识愁,愁耳偏闻吹。
月明吹更苦,泪洒降羌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笛声吹奏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忧愁,然而我的耳朵却特别敏感地捕捉到笛声中的愁苦。明亮的月光下,笛声吹得更加令人痛苦,泪水不由自主地洒在了羌族的孩子身上。

注释:

  • 吹腔:指吹出的曲调,通常指笛声。
  • 愁耳:指感知忧愁的耳朵,强调耳朵对笛声的敏感。
  • 降羌儿:降羌是北方少数民族,可能指羌族的孩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云,号云峰,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内心的愁苦和思索。

创作背景:

《闻笛》创作于一个月明的夜晚,作者听到笛声,尽管笛声本身是悠扬的,但却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愁苦。这种对比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美好事物中感受到的隐隐忧伤。

诗歌鉴赏:

《闻笛》通过描绘笛声与内心愁苦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篇的“吹腔不识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无奈,似乎笛声是如此动听,但对诗人来说却并无实际的愁苦。然而,随即转至“愁耳偏闻吹”,这一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他的耳朵像是与愁苦相连,笛声在他心中激起了隐秘的悲伤。

接下来,“月明吹更苦”更是将这一愁苦情感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下,笛声显得格外刺耳,反而加深了内心的痛楚。而结尾的“泪洒降羌儿”则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渲染,眼泪洒落在羌族孩子身上,暗示着诗人对生活无奈的感慨以及对他人命运的同情。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世纷扰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吹腔不识愁:笛声悠扬,似乎不带愁苦。
  • 愁耳偏闻吹:但是我敏感的耳朵却能听出笛声中的忧伤。
  • 月明吹更苦:在明亮的月光下,笛声显得更加苦涩。
  • 泪洒降羌儿:泪水不由自主地洒落在羌族的孩子身上,传达出对他人命运的同情。

修辞手法:

  1. 对比:前两句对比笛声的美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的对照。
  2. 象征:笛声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忧伤的交织。
  3. 拟人:将耳朵描写成能感知愁苦的存在,赋予其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他人命运的同情,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敏感与脆弱。

意象分析:

  • 笛声:象征着音乐的美好,但同时也暗含忧愁。
  • 月光:象征着清明与孤独,映衬心中的愁苦。
  • 泪水:象征着悲伤与同情,表达了对生活无奈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愁耳”是指什么?

    • A. 愁苦的耳朵
    • B. 听不见愁苦的耳朵
    • C. 喜悦的耳朵
    • D. 倾听的耳朵
  2. “月明吹更苦”中的“更苦”是指什么情感?

    • A. 更加的快乐
    • B. 更加的孤独
    • C. 更加的痛苦
    • D. 更加的忧愁
  3. 诗中提到的“降羌儿”指的是?

    • A. 一种乐器
    • B. 羌族的孩子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月光下的孤独与思考,但更重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闻笛》则通过笛声的对比展现对他人命运的关怀。
  • 《月夜忆舍弟》:表现了思念与忧愁,但更侧重于亲情的牵挂,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董嗣杲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对梅有作六首 对隔壍梅赠斯远 段元衡出示与晦翁九日登紫霄峰诗及手帖并及 端峰往还三首 独坐晚题 独行五首 独行五首 独行 在伯教授为考试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诗送之 老人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鱼烂瓦解 铁青 包含涯的词语有哪些 十指仓 车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千斤重担 宝盖头的字 丶字旁的字 马字旁的字 干船坞 懃懃 摸头不着 珠翠之珍 弯弯曲曲 御辇 包含粗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