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2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24:54
采芡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蝟毛苍苍磔不死,
铜盘矗矗钉头生。
吴鸡斗败绛帻碎,
海蚌抉出真珠明。
磨沙漉水莩壳滑,
斫桂煮釜风波声。
齿如编贝嚼明月,
曼倩不复饥肠鸣。
莫论一斛贵与贱,
堂上狼藉无由行。
这首诗描绘了采集水芡的场景。诗中提到用刺毛(表示水生植物的叶子)来捕鱼,铜盘高耸,钉子般的水草生长。吴地的鸡(指吴地的水鸟)在争斗中破碎了红色的头巾,海里的蚌被挖出,闪耀着明亮的珍珠。磨砂和过滤水的过程让莩壳变得滑腻,砍伐桂树煮制的过程中,听到的风波声响起。齿如贝壳般咀嚼着明月的美好,曼倩(指美丽的女子)却再也没有饥肠辘辘的声音。最后,不必论一斛的贵贱,因为堂上已经狼藉,无法继续行走。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多样,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渔猎文化有关,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表达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悟。
梅尧臣的《采芡》是一首充满生动意象和细腻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水芡采集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诗的开头,蝟毛与铜盘的对比,生动地呈现了水草的生机与生命力。接下来的吴鸡与绛帻的描写,象征了水鸟在自然界的嬉戏与斗争,增添了诗的动感。
诗中的海蚌与珍珠则是对自然馈赠的赞美,象征着美好与珍贵。磨沙与漉水的意象,体现了人们在自然活动中的细致与用心。同时,诗人用“齿如编贝”比喻月光的柔美,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最后两句中的“莫论一斛贵与贱”,则在反映人们对物质价值的淡泊态度,表达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情感上也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齿如编贝”)、对仗(如“磨沙漉水”)、象征(如海蚌与珍珠),展示了丰富的艺术特点。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吴鸡”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斗争
C. 富贵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海蚌抉出__明”中的空白应填入什么?
判断题
这首诗强调了物质的价值高于精神的追求。(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采芡》和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梅尧臣更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人生的短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分别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