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3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0:39
送智蟾上人游天台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昔年在伊洛,林壑每相从。
对扫竹下榻,坐思湖上峰。
自言伊洛波,每起沧洲忆。
今兹道行游,千里东南国。
都门汴河上,柳色入青烟。
流水向淮浦,归人随越船。
东南方林巘,万壑新流满。
小桂绿应芳,江春行已晚。
蔼蔼赤城阴,依依识古岑。
一去谁复见,石桥云雾深。
在伊洛的往昔,我常和朋友一起游玩山林。
坐在竹下的床榻上,思念湖上的峰峦。
我自言自语,伊洛的波涛,每当沧洲起时便让我怀念。
如今你要去东南的千里之行,
在都城的汴河之上,柳树的青色融入了烟雾。
流水流向淮浦,归来的人顺着越船而行。
东南的山林,万壑之中新流满溢。
小桂树应已开花,江边的春天已经晚了。
赤城的阴影蔼然,依依不舍地认得旧时的岑岭。
一旦离去,谁还能够再见,石桥的云雾深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吟生,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散文、诗词和古文著称,尤其在诗歌方面,继承了唐诗的精华,并开创了新的风格。
《送智蟾上人游天台》作于欧阳修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智蟾上人是他的朋友,可能是一位隐士或道士,诗中通过描绘二人曾经的游历,深刻反映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融,透过作者与友人的离别场景,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首联“昔年在伊洛,林壑每相从”,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借助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恬静而愉悦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坐思湖上峰”和“自言伊洛波”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描绘了“都门汴河上,柳色入青烟”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意识到归人的孤独和离别的无奈,通过“东南方林巘,万壑新流满”的意象,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思索。
结尾两句“一去谁复见,石桥云雾深”则给人一种无尽的惆怅感,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渺茫。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人生无常和自然变迁的深刻思考,折射出作者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悠闲的景象中感受到深厚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离别的惆怅,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瞬间。
诗中提到的“伊洛”指的是哪个地方?
“一去谁复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都门汴河上”的“都门”指的是哪个城市?
《送别》 - 王维
主题相似,都是描写离别情感,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同样描写自然之美与人情,但更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